欢迎您,下午好!
新时代呼唤新气象。在开局起步之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对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广州市白云区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调查研究作为人大工作的“生命线”,结合人大工作实际,为调查研究注入更多新时代元素,以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工作提升人大依法履职成效,推动白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目标导向,备足功课选准“主题”
选题是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处于调查研究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决定着调研的方向、关系到调研的质量。近年来,区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持续发力,开展了城中村治理、化妆品产业发展、全域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振兴等专题调研,同时聚焦白云区“禁毒、拆违、治水”这三座大山,连续5年开展调研,推动了我区禁毒整治成功摘帽,同时形成了《关于修订完善广州市违法建设查处条例》的13条建议报市人大常委会,得到了市的充分肯定。
今年年初,白云区人大常委会从人大职能出发,提出“小切口、大民生”的调研思路,按照“与重点工作同向、与难点热点同频、与民生关切同步”的原则,有针对性地精选了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创新创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等6个专题调研。同时,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后,增加了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及运用,提升区域师资水平、“好医疗”工程推进情况等10余项民生类调研选题。为保证议题选定精准,先后向人大代表、基层群众代表等征求选题意见,经过充分讨论研究后,确定了2023年68项调研工作计划。
在今年年初制定的调研工作计划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由常委会领导各牵头1个课题开展调研。同时,针对相关领域或工作中突出的问题进行专项调研,先后增加了《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推动白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7个专项课题。调研选题既突出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和法治政府建设,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事与民生相关,凸显了“小切口”选题精细化特点。
聚焦多措并举,追根溯源找准“病灶”
近年来,白云区人大不断探索创新调研的新手段、新方法、新途径,采用点面结合、明察暗访、多方联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调研,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是“清单式”对标调研,确保“有的放矢”。
白云作为吹响全省高质量发展号角的地方,高质量发展应响应得更快、起步得更早。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区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叶彦廷等30名区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推动白云区高质量发展的专题议案》,为确保议案办理落到实处,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对照议案实施方案梳理形成55个项目,分别由各工委办跟进调研,各工委办制定详细调研方案,梳理调研重点清单,并对照清单进行实地走访、召开座谈,全方位了解实际情况,要求部门限期整改,跟踪落实销号清单。
此外,今年以来,已根据区委中心工作和任务部署,梳理形成了走访调研辖内重点企业和辖内国家和省市属机关事业单位等清单共5份,共收集到问题建议四十余条,逐项进行梳理形成问题清单158项,均以“清单式”移交政府相关部门处理,确保各项调研任务目标清晰、进展顺利、取得实效。
二是“暗访式”机动调研,力求“毫发毕现”。
经常性、常态化开展暗访检查工作,确保掌握真实情况,找准存在问题,督促问题整改。针对水污染防治、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等全区重点工作和各镇街共性工作,采取上下联动、横向协同、区域交叉等监督方式,促进互查、互评、互学、互促。
今年,为全面推进代表联络站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工作,集中精力解决各镇街人大在联络站建设上的问题短板,由常委会领导带队分片到各镇街对联络站开展“四不两直”检查,并组织各镇街人大开展区域交叉检查。在6月份召开的镇街人大现场会上,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建如通报了检查情况,表扬了各镇街人大联络站的创新举措,同时也直接通报了部分联络站存在问题,反映的问题让各镇街人大的负责人着实捏了一把汗。各镇街人大负责人纷纷表示“有压力,更有动力”“这次的交叉检查是一次有益探索和实践,为我们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帮助我们各镇街人大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此外,区人大常委会还充分发挥代表来自群众,植根群众的优势,发动代表关注身边事,随时随地在“三边”(即身边、路边、周边)发现问题,并通过人大履职APP反馈,实现随时随地在线监督。
三是“点穴式”精准调研,做到“解剖麻雀”。
白云有48个城中村,常住人口达212万、结构复杂,是全市城中村治理的主战场。为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区人大常委会印发《关于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推进城中村治理专项工作方案》,探索建立“小切口”“全链条”高效监督机制。及时汇总分析通过调研督导、走访群众、代表建议等渠道搜集而来的热点难点问题,选取“城中村盗窃类警情高发”“联网视频建设进展缓慢”等问题,开展“小切口”专题监督破题发力,精准对症下药,切实通过多个“小切口”监督议题落实推动解决城中村综合整治“大难题”。
各镇街人大也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汇聚基层自治“好点子”,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中村治理良好生态。近期,金沙街连开两场“村事大讲坛”,在横沙古祠堂内、沙凤陈子壮广场上,区人大代表与村民群众齐坐一堂,通过“交流分享+对话问答”形式,围绕推动提升城中村管理服务能力水平方面议事情、提意见、话家常,成功助推了城西公园改造、横沙牌坊建设、沙凤口袋公园建设等微实事落地见效。
四是“撒网式”普发调研,实现“同频共振”。
今年5月,白云区印发《关于推广建立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工作制度的意见》,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工作制度,成为广州市首个全面推行民情联络员制度的区。每位人大代表与10-20名民情联络员建立“结对”关系,由分散在各个社区的民情联络员作为代表的“千里眼、顺风耳、前哨兵”,极大地缓解了兼职的人大代表们不能时时“蹲点”在社区的困境。
联络员来自各行各业,有楼栋长、退休职工、社区热心居民、企业员工、商会成员等,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密切联系群众,具有掌握一手民情民意的优势,能把社情民意迅速、真实地反映给人大代表,切实将代表获取民情、服务民生的触角延伸至社区。黄石街江夏联社地处地铁2号线江夏AB出入口,是广州市为数不多的地铁直达的城中村,常住人口近8万人,每天地铁出入人员超过两万人,人流密集。由于江夏村内道路、交通建设缺乏规划,常规公交“水土不服”,各种车辆交集,交通黑点和堵点多,居民群众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问题。通过联络员的反映,人大代表多次深入实地蹲点调研,并由街道党工委牵头,联合调研并召开协调会,向居民群众发放调查问卷,最终研究设计出3条便民车线路,解决了10万余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
注重成果转化,对症下药开出“良方”
人大开展调查研究,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白云区人大常委会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全力打通调查研究“最后一公里”。一方面是转化为人大履职实践。在依法开展监督工作时,将调研中掌握的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作为监督重点,使之成为开展执法检查、工作视察、专题询问等工作的着力点。同时,也可以转化为常委会审议意见,及时转送“一府一委两院”研究处理,明确办理时限,强化跟踪问效,促进审议意见落实。另一方面,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党委决策参考信息,充分发挥调研报告的决策参考价值,为领导决策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为推动白云区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专项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区人大常委会成立专题调研工作组,多次组织工作推进调度会,并到问题较严重的棠景街、大源街、龙归街、石门街开展实地调研,并结合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向区委提交《白云区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专项工作调研报告》,提出改善或解决对策,为区委区政府对扭转白云区假冒伪劣负面形象,打造营商环境“白云样本”提供相关工作参考,得到了区委的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