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首页 > 各区人大动态 > 黄埔区

凝聚人大力量 助力非遗龙形拳传承

时间:2024-07-01 来源:黄埔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字体:

  “克己让人非我弱,存心守道任他强。”在清晨的阳光里,响亮有力的习武声正从黄埔区鱼珠街道爱莲文化广场传来,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在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振江的带领下,正在学习龙形拳的武训门规。他们身着统一的武术服,脚踏坚实的土地,脸上洋溢着对武术的热爱与敬畏。

  民有所呼必有应 打造传承主阵地

  龙形拳既有拳出生风的凶猛,又有抖弹冷脆的内劲。据了解,龙形拳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传入广东惠州的南少林武术,经林合宗师弘扬,林耀桂宗师发展,成为了一个内外兼修、刚柔相济、攻防兼备的著名南派武术体系,传承人遍布世界各地。黄埔龙形拳是龙形拳的重要流派,以茅岗社区为核心,目前社区内的传承人群体有三代数百人之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黄埔区人大常委会鱼珠街道工委在组织人大代表调研走访过程中,听到群众对保护和传承龙形拳的呼声后,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建议加强保护传承力度。人大代表积极建言,鱼珠街道、茅岗社区积极行动,并在上级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茅岗社区龙形拳传承人周振江、周涤非等人牵头,下大力气挖掘龙形拳历史资料,整理形成龙形拳拳谱,并成立了黄埔区龙形拳协会,推动龙形拳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促进龙形拳发扬光大。他们以爱莲文化广场中的周氏大宗祠、仓壁周公祠等为中心,打造了龙形拳保护传承的主阵地,并成功申报为黄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24年-2026年)。

1.jpg  

  人大代表齐行动 非遗传承活起来

  如何发挥人大的作用,加强本土非遗项目龙形拳的传承与保护?黄埔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邹志强在鱼珠街道茅岗社区爱莲文化广场、周氏大宗祠实地调研过程中提出,要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动、支持历史文化传承;鱼珠街道人大代表吴承广、彭考铭等人集思广益、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助力龙形拳文化活起来。目前街道、社区和协会着力采取如下措施发扬龙形拳非遗传承。

  一是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学生近距离领略非遗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日前,鱼珠街茅岗小学黄埔龙形拳传承基地正式设立,已完成编排的龙形拳简易版课间操将在茅岗小学进行全校推广。

  二是以茅岗周氏大宗祠为中心建设龙形拳传承基地,除了保留师徒相传的经典传承脉络外,也结合时代发展进行相应的创新变革,长期免费开办教学,注重加强非遗专业人才队伍的储备和培养。

  三是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让非物质文化更加生动、有趣、有吸引力,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鱼珠街现已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薪火乡传”团队达成结对,依托高校新媒体宣传和文创设计,打造关于龙形拳传承与创新双发展的非遗新路径,助力鱼珠街文旅发展迈上新台阶。

2.jpg  

  展示平台搭起来 擦亮龙形拳名片

  龙形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应该走入更多人的视野,让文化薪火相传、后继有人,让文脉延绵不绝,生生不息。鱼珠街道办事处认真回应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呼声,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宣传和推广龙形拳文化,提高公众对龙形拳的认识和了解,擦亮龙形拳非遗传承名片,增强非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一是支持龙形拳团队参加省、市武术比赛并屡获殊荣。二是支持黄埔区龙形拳协会成功举办了以龙形拳为主题的“武林群英汇”活动,各类媒体对活动广泛进行了报道和解读,让更多人了解了龙形拳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传承意义。三是支持黄埔区龙形拳协会拍摄了《寻找黄埔龙形拳》微纪录片,并在大湾区青少年信息学创新大赛短视频创意设计竞赛中荣获市赛一等奖、省赛二等奖,进一步扩大了龙形拳文化的影响力。

  “我们在粤港澳大湾区武术精英大赛获得2个一等奖励,在广东省武术精英大赛获得2个一等奖,在广府武术文化节获得12个一等奖......”人大代表彭考铭在介绍这龙形拳获得的奖励时,眼神中不仅流露出作为代表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更传递出那种一心为民、履职尽责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

3.jpg

  鱼珠人深悟龙形拳精神要领,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开拓创新、勇于拼搏。黄埔区人大常委会鱼珠街道工委凝聚人大代表力量,助力龙形拳等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共同书写鱼珠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粤ICP备1604271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27号  

总访问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