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均和古井就没变过,村里六七十岁的人都知道这口古井。水质好。每次来都要装几桶回家喝,水放多久都不会臭。”一位打水的大爷说到。古井,是不可缺失的文化符号。记忆中的无数老井渐渐消失在了城市化进程,成为一大憾事。而均和古井避开了这样的命运,今天均和古井升级改造工程正式完工,让百年古井焕然一新,留住乡愁,这是人大代表助力推动民生工程、乡愁工程一个很好的例证。
均和古井(又称日宽长寿井),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新龙镇均和村泗水社日宽吴公祠右侧。相传为吴日宽在清朝乾隆年间,从嘉应州镇平县(今梅州焦岭县)去广州府(今广州市)参加乡试返回途中发现,后迁居至此繁衍生息,历经三百多年,现有均和村泗水、水浪、其冚、江尾及金坑村鹅冚、银岭六个社共1900多人。该井清澈见底,水质清冽甘甜,可直接饮用,不仅孕育了独特的人文精神,更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战时期,日宽吴公第五代玄孙吴元清,时任东江纵队油麻山支队小队长,曾带领均和村民英勇抗争,共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故事。饮水思源,重修均和古井,既方便广大居民群众取水饮用,又能充分挖掘该井的历史人文资源,讲好古井故事,让人们记住乡愁。
“由于古井只有一个出水口,旁边有一小池塘且周边位置不宽敞,高峰时村民取水很容易掉进池塘里,希望政府改造提升古井周边环境,加宽池塘周边位置建防护栏,也要增加出水口。”为此,有群众通过扫新龙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二维码的方式向人大代表反映问题,希望对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古井进行必要的修缮与维护。
据了解,均和古井井水水质优良,附近村民来装井水饮用,其他地区也有人慕名前来装水饮用,特别是今年农历七月初七,从凌晨两点开始直至当天晚上八点仍有人装水接回家。然而古井周边基础设施破败,存在道路破损的情况,取水设施也比较简陋,不利于村民取水,更不利于传承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
收到群众扫码反映的意见和建议,镇人大迅速组织代表实地调研,听民意,察民情,组织相关部门共同调研。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察看现场,强调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尽快将古井护起来、用起来、活起来,让古井焕发新活力。不久,关于推进均和古井升级改造工程建议的办理,被迅速提上了镇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后来,经镇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上票决,推进均和古井升级改造工程成为新龙镇人民政府2024年重点推进的十项民生实事项目之一。
一口古井所承载的,是一代代人的生活记忆。为有效推进均和古井改造工程加快落地,新龙镇人大持续开展跟踪督办,多次与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开展实地调研,看建设、听进展、督落实,督促政府有关部门加快均和古井改造工程建设,要求通盘考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留住青山绿水,让村民记得住乡愁。同时主动向镇党委报告,积极争取支持。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均和古井终于完工投入使用,不仅改善了周边环境,而且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让群众留住乡愁,得到群众高度肯定。
一直以来,新龙镇党委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自去年修复迳头村古塔(文昌阁)后,今年继续推进均和古井升级改造,是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写照。活化均和古井也擦亮了“民意码上说、实事马上办”品牌。今年以来,为全面优化代表联络站,新龙镇人大加强联络站编号赋码管理,通过卡片公开亮“码”,加强对群众扫码反映问题的分析研判,推动群众反映问题及时高效解决,代表联系沟通群众的渠道更加顺畅,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阵地,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新龙更加可感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