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近日,黄埔区鱼珠街蟹山社区港前路11号大院焕然一新,灰色的外墙与整齐的门窗相得映彰,墙体坚固厚实;楼栋大门换成了不锈钢门,楼梯间重新刷了漆,还安装了扶手、加高了护栏;旧水泥路上加铺了沥青混凝面层,重新划定道路环线,居民们出行更舒适安全。“在这里住了40多年,大院从没这么漂亮过”蟹山社区的居民彭姨高兴地说。
社区改造提升部分点位前后对比
代表深入调研,精准定位需求
港前路11号大院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是当年广州航道局的职工生活区,小区内的居民以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居多。小区建筑物楼龄较长,在风吹日晒中变得老旧破败,地面也坑洼不平,又因为缺少有效管理,小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变得脏乱差,居民们都非常希望居住环境能够得到改善。
前期,黄埔区人大常委会鱼珠街道工委在组织人大代表到蟹山社区调研走访过程中,收集到港前路11号大院群众代表对小区环境提升的期盼。群众的呼声就是人大代表的使命,黄埔区人大鱼珠街道工委立即行动,组织联组人大代表和街道职能科室共同开展专题调研、集中视察,与居民代表进行座谈,座谈会上,社区居民梁伯说道,“小区内路不好,我们出行都担心会摔倒,而且下雨天还会积水,进出大院不仅不方便,还不安全。”
经过充分的走访调研后,联组代表们一致认为,采用微改造解决港前路11号大院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并向鱼珠街道办事处提出对微改造设计规划工作的建议意见:
一是精准施策,着力补齐社区基础设施短板;
二是强化特色,打造特色街区;
三是聚焦民生,调动小区居民参与,实现共商共建。
人大代表与居民代表进行座谈
汇聚民智民力,补齐设施短板
鱼珠街道办事处认真回应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呼声,既要保证结果的高质量、过程的高效率,也要保证工作“真管用”,能切切实实解决老百姓的“烦心事”,从设计方案初稿拟定后,就开展了前期的全面摸查,通过小区显著位置公式改造方案,与居民开展座谈会答疑解惑,既收集了民意,也消除了疑惑。根据居民的意见,多次组织施工等单位对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力争化解相关问题,让民生实事早落地。
为更好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施工期间,鱼珠街道办事处通过现场问询等形式及时收集群众建议并多方协调,人大代表全程跟踪督办,定期听取街道汇报工作进度。考虑到老旧社区硬件设施薄弱,消防管网及排污排水建设和现今有一定的差距,鱼珠街道会同施工单位主动联系相关主管部门进行施工改造,并为小区增设微型消防站,配备防护用品、灭火用具、消防管道等设施。
留住群众记忆,打造特色街区
区人大代表、鱼珠街道党工委书记吴承广在走访调研蟹山社区过程中,也了解到该小区的很多老居民对小区都有着深厚的情感记忆,这座大院不仅仅是保障居民们的日常居住,更是承载了航道局两代居民职工的贡献和记忆,意义非凡。
于是,在改造过程中,鱼珠街道查阅了地方志、走访老职工、调研文化载体,捡拾居民记忆碎片,梳理社区发展脉络,打造了港前路11号大院“珠江航运记忆”文化长廊,记录下广州港和远洋海运的发展史,并将展示窗口放置于居民生活区内,将社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机串联在一起,真正将群众记忆留住,把社区故事讲活。
人大代表视察文化长廊成果
发动群众自治,实现共商共建
微改造可以“功在当下”,但如何实现改造后的长效管理才是“利在长远”的大命题。在老旧小区的微改造过程中,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什么地方,居民自治的模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前港前路11号大院居民自治的主要参与者是刚退休的、精力还比较充沛的低龄老人,居民之间非常熟悉,开展工作也很方便,还可以让他们增强社区主人翁意识,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黄埔区人大鱼珠街道工委将继续发挥监督作用,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鱼珠街道办事处也表示,后续将根据群众的期望、人大代表的建议继续推进整合社区信息数据和网络资源,打造智慧社区。
如今的港前路11号大院焕然一新,大院昔日的破旧一去不复返,不仅保障了居民的安全,也大大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是提升社区容貌品质,解决民生实事的真实写照,也是广州市黄埔区人大鱼珠街道工委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