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西塱观赏鱼养殖业始于1965年,是荔湾区的传统特色农业。1979年初步形成集体规模,被国家外经贸部定为“观赏鱼养殖出口基地”。1989年,建立特种水产品种繁殖开发基地,解决进口热带鱼人工孵化技术难题。2002年,已发展成为全国休闲渔业经济的领头羊和风向标。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西塱观赏鱼养殖行业面临新的挑战。
西塱观赏鱼宛如水中舞动的精灵。
深入调研,人大代表把脉行业需求与困境
在荔湾区东漖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群众向市人大代表李志斐、区人大代表陈鸿钦等反映,目前观赏鱼养殖和经销多为家庭作坊式,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养殖技术落后,品种单一,新品种稀缺,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人大代表高度关注,希望能为养殖户和经营企业排忧解难。
市、区人大代表接待群众。
为此,人大代表多次深入一线,实地调研走访西塱联社重点观赏鱼养殖生产企业、水族器材生产经营企业等,了解观赏鱼产业的养殖现状、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及存在的问题,与养殖户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和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人大代表积极链接资源,西塱观赏鱼的发展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关注,市、区政府职能部门、相关企业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围绕如何推动观赏鱼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讨论,对西塱联社打造观赏鱼特色产业项目提出有效建议,并积极向政府反映企业诉求,推动出台有利于观赏鱼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包括提供资金支持、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技术创新、重视文化传承与发展,为观赏鱼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抱团发展,推动观赏鱼养殖技术创新
2023年8月,在人大代表的推动下,依托辖区内国家水产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资源优势,西塱观赏鱼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这是广州市第一家区域性观赏鱼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开展高端观赏鱼繁育养殖、病虫害防治、渔药开发供应等服务,加快制定观赏鱼养殖、疾病防治、出口服务等行业标准,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合作社的成立,不仅提高了观赏鱼的孵化率、生长速率和抗病能力,还培育更多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在提升观赏鱼观赏价值的同时,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人大代表调研西塱观赏鱼产业。
西塱经济联社党委书记、区人大代表杜继雄表示,观赏鱼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有助于观赏鱼养殖产业改变“散乱小”的经营模式,结束“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松散状况,实现观赏鱼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给业内相关产业链条上的经营者“跳出行业本身思维看市场”的启发。作为“沟通桥梁”的合作社本身,可以通过链接各方资源带动一个行业的发展,如水族器材、饲料、物流、产品加工、科研科普、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兴起,为辖内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对于养殖户而言,合作社的成立也帮助其解决很多难题,比如延长了土地租期;通过专家团队指导,提升了养殖技术;解决了设备采购问题,享受到了很多优惠和便利。以合作联盟推动实现资源、技术、渠道共享,助力观赏鱼产业发展迈出了坚实一步。
打造观赏鱼文化IP,推动观赏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西塱观赏鱼历史悠久,其发展历程不仅见证了当地渔业经济的繁荣,也承载了丰富的观赏鱼文化内涵。人大代表高度重视观赏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深入挖掘观赏鱼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创新文化传承方式。陈鸿钦等代表提出《关于普及<鱼我同学>校园科普活动,全面提升青少年综合素养的建议》,推动合作社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组织编制了《“鱼我同学”观赏鱼养殖劳动实践课程》大纲,形成适合1-6年级学生的差异化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观赏鱼养殖劳动实践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水生动物科学知识、传统鱼文化、观赏鱼选种、饲料投喂等知识,并通过专家进校园、养殖实践、生态造景和水下机器人互动等实践体验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第二课堂的学习体验,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学生对观赏鱼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鱼我同学”科普实践基地专家进校园。
此外,东漖街道、西塱联社组织开展“鱼我同乐汇西塱,美化助农促振兴”大学生文化艺术创作大赛,汇聚高校青年的创意和艺术才能,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提升西塱村的视觉美感,促进大学生与社区的互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参与感,让青年力量参与到城中村治理和乡村环境美化。
“鱼我同乐汇西塱,美化助农促振兴”大学生文化艺术创作大赛。
在人大代表的持续关注和积极推动下,西塱观赏鱼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品种更加丰富多样,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逐步提升。这些成果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促进,也是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倾听民意、积极作为的生动体现。目前,西塱观赏鱼产业发展项目已被纳入东漖街道“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兴渔助农促发展”也成为2024年区“百千万工程”典型培育项目之一。未来,人大代表将继续秉持初心,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紧密联系群众,积极建言献策,为西塱观赏鱼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