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首页 > 各区人大动态 > 荔湾区

广州荔湾人大:小实事撬动大幸福,人大代表助力社区居住环境微改善

时间:2025-05-20 来源:荔湾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字体: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其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近年来,荔湾区西村街道各级人大代表以“小切口”推动“大民生”,聚焦社区治理中的“微问题”,通过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将群众反映强烈的“边角地卫生死角”“管道堵塞顽疾”“废弃荒地蚊虫滋生”等痛点问题逐一化解。这些看似琐碎的“微改善”,即是落实“百千万工程”的细胞工程,也是增强群众获得感最强的举措,不仅提升了社区环境的“颜值”,也让居民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

  疏通“堵心管”——代表牵头破解污水漫溢难题

  “一下雨污水就倒灌,家里臭得不敢开窗!”大岗元社区居民李阿姨的烦恼,源自小区地下管网老化堵塞。该小区建成30余年,管道淤积严重,雨季时常污水外溢,居民多次反映,但因无物业小区无维修基金,问题始终悬而未决。人大代表在接到群众诉求后,启动“问题清单”督办机制,迅速联合街道经济办、排水公司进行实地勘察,发现管道内油污结块严重,部分区段已塌陷变形。代表们建议街道结合大岗元社区微改造工作,对大岗元路47、48、49号下水道进行清疏,并及时更换变形管道。

人大代表实地调研jpg.jpg

人大代表实地调研

  改造完成后,社区组织居民参观铺设好的新管道,并开展文明使用宣教活动。张阿姨感慨道:“过去一提下雨就心惊胆战,现在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整治边角地——代表出招破解垃圾带顽疾

边角地整治前.jpg

边角地整治后.png

边角地整治前后对比图

  岭南湾畔小区附近有一块长条区域,因长期无人管理,被居民随意丢弃建筑废料和生活垃圾,成为社区环境的“牛皮癣”,夏季异味弥漫,居民投诉不断。在岭南湾畔接待群众活动中,人大代表了解到该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群众,发现这类问题的根源在于“权属不清”与“责任缺位”,提出了“应急治理+长效管控”双轨机制,人大代表积极联系环卫站,对该区域进行集中清理,共清理出无主建筑垃圾及其他垃圾2车。

  为此,代表们联合社区、物业、居民代表召开专题协商会,明确将边角地纳入社区公共空间治理范围,强调物业要加大对该区域的清扫、清理,明确每日巡查2次的机制,同时社区要持续加强宣传工作,指引居民依法合规处置装饰装修建筑废弃物,从源头减少无主建筑废弃物的产生,为岭南湾畔小区及附近区域居民创造了更加舒适、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

  清理杂草地——代表献策焕新小区中水系统

杂草地整治前.jpg

杂草地整治后.jpg

杂草地整治前后对比图

  岭南湾畔小区C7栋后面有块空地,是该小区的中水系统,中水处理设施长期处于管理真空状态。作为小区污水循环利用的重要节点,该系统本应承担绿化灌溉功能,却因设备老化、维护缺位沦为“被遗忘的角落”。因长期闲置无人管理,杂草丛生,夏季易滋生蚊虫,周边居民都不敢开窗,也成为登革热等疾病的潜在风险源。

  2025年4月,居民通过扫描张贴在小区公告栏的二维码,将中水系统环境问题反映给西村街道和苑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收到群众诉求后,人大代表立即启动“三访三查”工作机制:首访物业查权属,确认该中水系统属小区配套但未移交管理;二访环卫查责任,明确公共区域由街道环卫站负责;三访居民查痛点,收集到10余条具体建议后,提出了“生态修复+功能植入”和“三步走”治理方案:首先由环卫部门先将中水系统周边的杂草垃圾彻底清理,并喷洒生物灭蚊药剂;其次引入生态修复技术,在裸露地面撒播黑麦草籽形成天然草毯抑制杂草;最后由物业实施功能提升,在中水系统周边种植驱蚊植物如香樟、薄荷植物隔离带。在多方联动推进下,改造后的杂草地蚊虫密度大幅度下降。

  “现在傍晚敢带孩子来认植物了,薄荷、罗勒这些都是活教材。”住在周边的陈阿姨笑着说。

  清理一个垃圾堆、疏通一条管道……人大代表的履职实践印证了“民生无小事”的深刻内涵,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社区治理更需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细腻功夫。未来,随着人大代表履职机制的不断完善,更多“小而美”的民生工程将落地生根,让“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在街巷阡陌间绽放光彩。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粤ICP备1604271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27号  

总访问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