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首页 > 各区人大动态 > 番禺区

广州番禺人大:古树逢春!人大代表向“绿”履职、逐“绿”而行

时间:2024-12-12 来源:番禺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字体:

  “绿美番禺”是番禺人民群众所盼,也是番禺人大代表履职所向。近年来,在番禺区人大常委会的广泛发动下,五级人大代表凝聚合力,把优化改善群众身边的人居环境作为履职着力点,参与共建“人大代表林”,收集绿美工作建议,争当“绿美番禺”的建设者、监督者、宣贯者。

  今年7月1日,总投资近500万元、占地近1万平方米的东环街东沙村古樟树公园正式启用,惠及周边群众近10万人,这不仅为新时代城市建设提供了生动注脚,还很好地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番禺的丰富内涵。而这份绿意盎然的背后,是番禺区各级人大代表怀揣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在留住记忆乡愁上献计出力,在增进民生福祉上不遗余力,交出一份写在人民心坎上的“绿美答卷”。

图片

东沙村古樟树公园启用

  一位人大代表的古树情怀

  我们小时候经常在这些树下乘凉、玩耍;谁家嫁女儿,会(用樟树)取材做衣柜当嫁妆,做好的衣柜耐腐蚀、防蛀虫,寓意老一辈对晚辈的新婚祝福。”东沙村党总支书记苏惠康担任东沙村干部16年,在他眼里,村里的古树不仅见证了东沙村600年的历史变迁,更承载了几代人的情感记忆。在其步入花甲之年的2024年,令他最为欣慰的事情,莫过于看到自己近几年一直在推动的东沙村古樟树公园建成开放。

图片

苏惠康(中)在古树下讲述自己的古树情怀

  东沙村位于番禺中心城区北侧,始建于明代初期(1368-1435年),黄姓始祖于元末明初自广州黄村迁徙而来,开基创业、繁衍生息。抗战时期,这里是广游二支队在禺南的一个活动据点,留下了光荣的红色印记。传承百年的番禺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关帝十乡会”在此历久弥新,铸牢乡村振兴的文明之根和团结互助的精神之魂。

  尽管村域面积只有1.1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400人,但东沙古韵悠长,现有樟树、榕树、乌榄等年过百岁的古树30多棵,被村民视为“幸福树”“风水树”,树龄最长的达156年。东沙村的古树群,历经沧海桑田,得以幸存,屹立至今,诉说乡愁情思,是一方乡土的精神寄托,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许多人心目中“与草木随遇而安,与生活相宜静好”的风景线。

  然而近几年,这些古树一度遭遇了不容乐观的生存危机——树木被虫蛀,枯枝长期无人修剪,有些树木的倾斜幅度较大,存在倒塌风险,有的树木旁的挡土墙裂缝较大,行人经过不得不绕着走,下雨天更是提心吊胆。村民黄晓冬回忆道,除了安全隐患,当时整个古树周边的环境都比较脏乱差,影响村民生活质量。

图片

古树一度遭遇生存危机


  2022年3月,番禺区人大常委会东环街道工委组织《广州市绿化条例》执法检查,期间,作为人大代表的苏惠康主动发声,他在谈及东沙村古樟树的时候说:“现在这些古树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不少树冠被白蚁腐蚀,还有些树快要倒下,我感到特别心酸。”此言一出,立即引发在场其他代表的心灵共鸣与深刻思考。

图片

人大东环街道工委组织开展《广州市绿化条例》执法检查活动,现场视察东沙村古樟树群

  很快,一场关于“古树抢救”的相约调研摆上了议事日程。

  人民的公园人民建

  在开展“古树抢救”调研过程中,来自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人大代表强化履职担当,或自发或在人大东环街道工委的组织下,挨家挨户走街串巷,进祠堂、入民居,倾听村干部、村民对古树保护工作的看法,并通过微信交流的方式,方便群众随时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充分响应民声、广集民意、汇聚民智。代表们听取民意的同时,还加强对古树名木法规的宣传工作,向群众普及古树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功能以及保护知识,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图片

  人大东环街道工委组织召开古樟树公园建设调研座谈会

  苏惠康坦言,每一次深入调研,都深感古树保护及周边环境优化刻不容缓。在广大村民的强烈期盼下,他们加快民意的整理汇总,形成《关于抢救古树建设生态公园的建议》并在番禺区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努力将村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图”,一步步转化成为可见可及的“实景图”。

  番禺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人大东环街道工委的建议提出后,得到番禺区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专)委等专业代表多次实地调研,与人大东环街道工委、区人大代表面对面交流,并就保护东沙村古树、筹建古樟树公园等事宜深入交换意见,取得广泛共识:一要广泛征集意见;二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三要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带着这些共识,苏惠康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牵头组织召开东沙村“三委一会”、党员和股东代表会议,遵循科学民主决策原则,力促《古樟树公园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获得高票通过,同时下定决心、下大力气,联动区有关部门解决古树周边霸耕和违章建筑问题,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图片

  人大东环街道工委约见区城管局、东环街城建中心相关负责人,实地督导东沙古樟树公园建设

  其他人大代表也纷纷加入其中,通过进站(联络站)接待选民群众,张贴联络站二维码、民生微实事联络群等方式,将划定专属保护区,增设休闲广场、生态池塘区和文化墙等民意、民智融入公园设计方案,使得古樟树公园建设真正“顺民心”“合民意”。

  为了进一步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人大东环街道工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交流学”相结合,多次召开专家、部门意见征询会,组织前往增城区小楼镇邓山村古榄园和从化区古树园调研学习,连续两年出台《番禺区人大常委会东环街道工作委员会监督重点工作方案》,并约见区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全面构建起党委领导、人大监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古树保护大格局,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

图片

  人大代表在东沙村古樟树公园开展群众接待日活动

  此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大代表们持续监督问效,定期对项目的施工图设计、预算编制、施工进展等情况进行挂图督战,督促区、街有关职能部门对古树进行全面“体检”、拆除古树周边建筑物、加固树干树枝、开展防腐处理、清理病虫害和树基周围杂草垃圾,推动解决了古树病虫害、公共设施无人监管、资金筹集难等关键问题。

  向“绿”履职 步履不停

  在区、街两级人大的监督推动下,东沙村古樟树公园于今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整个公园占地9159平方米,集古树资源保护、田园观光于一体,主要划分为古树保护区和生态池塘区。

图片

图片

  生态池塘区

  古树保护区内,9棵高20至25米、冠幅30米的古樟傲然挺立,树身粗壮挺拔,彰显顽强生命力;繁密的枝叶相互交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巨影婆娑,美不胜收。林荫小路在古树之间蜿蜒伸展,如同一条灵动的丝带。青石板铺就的小径,古朴而雅致,承载着人们的每一步。往里走是生态池塘区,水波潋滟,碧道环绕,提升绿美“成色”。

  值得一提的是,公园主入口处别出心裁地在两棵古樟树中间打造“心心相印”景观,吸引群众打卡。结合东沙村历史和“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战略”等内容,园内建有一面文化墙,丰富市民游览体验。

图片图片

  “心心相印”打卡点(左)和文化墙(右)

  村民黄晓冬说,以往蚊虫滋生的地方,现在变成了鸟语花香的古树公园,而且(公园)就在家门口,村民都喜欢来散步锻炼,感觉真的很好!

自公园建成并对外开放后,这里便成了周边群众亲近自然的好去处,也成为东沙村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晨,老人三两结伴,漫步在公园小径,呼吸着清新空气。午后,孩子们在树下嬉戏玩耍,欢声笑语久久回荡。傍晚,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也来到这里,驻足在古樟树下闲话家常,感受着乡里乡亲的温暖情谊。


图片

  村民群众经常到古樟树公园散步

  古樟树公园的建成,连带优化了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在人大代表的支持下,公园后方如今正在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见缝插绿,种植蔬菜、瓜果,打造“四小园”生态景观。

  人大东环街道工委工作人员介绍,人大代表们向“绿”履职、逐“绿”而行的步伐始终不曾停止。对于公园内古树的管理制度、管护责任和具体养护情况,他们会定期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同时推进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精准化保护进程,持续为古树撑起“保护伞”,让古树“老有所依”。此外,他们还提出沿线打造休闲生态碧道、推出沿途游玩线路及地标打卡体验、优化升级城北公园等意见建议,务求通过串珠成线、以点带面的方式,将古樟树公园、禾田悦农业生态示范园、城北公园、东沙涌、东沙村村史馆等生态要素和文化单元进行串联整合,创建“山水林田”生态共同体示范样本。

  和东沙村古樟树公园内的百年古樟一样,如今,番禺还有越来越多的古树得到人大代表的关注和守护,它们复绿逢春、焕发新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中,吟唱出一曲曲绿色发展的主旋律,勾勒出一幅幅绿美番禺的新画卷。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粤ICP备1604271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27号  

总访问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