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以前垃圾分类站建在哪都遭反对,现在移动投放车开到家门口,扔垃圾像‘等公交’一样,实在太方便了!”住在人民南路的张伯伯对新型移动垃圾投放车赞不绝口。近日,人民街9辆移动垃圾投放车投入使用,不仅解决了垃圾分类难题,更成为破解邻避效应的创新实践,这背后凝聚着人大代表推动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担当。
垃圾处理“老大难” 代表调研出妙招
越秀区作为广州老城区,街巷密集、人口稠密,垃圾分类设施选址常因“邻避效应”受阻——居民普遍支持垃圾分类,却不愿投放点设在自家附近。传统固定投放点建设周期长、选址争议大,部分单体楼因无物业管理,垃圾落地、堆积问题突出,成为基层治理的“老大难”。
去年11月,住在人民街吉生里的罗阿姨在进站活动中,向区人大代表反映日常倒垃圾路途有点远,不大方便。活动后进站代表金秀玲、陈汉碧随同群众到现场进行了实地调研。原来,社区不少老年居民也普遍困扰于这个问题,但谈及在楼下设置固定的垃圾分类定时投放点,家住低楼层的居民又有顾虑,难以取得共识。街环卫站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常规的定时投放点和误时投放点,辖内有部分单体楼,没有物业管理,较难采用建设固定的垃圾投放点模式。由于距离垃圾投放点较远,很容易产生垃圾落地的现象。”如何在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的垃圾投放便利性的同时规避“邻避效应”问题,成为萦绕在代表心头的问题。
12月,人大人民街道工委结合区两会会前集中视察活动,组织联组代表前往广州市福山循环产业经济园开展专题调研,参观学习先进的垃圾处理经验。随后的座谈会上,代表们各抒己见,为街道垃圾分类工作出谋划策。金秀玲、陈汉碧两位区人大代表创新提出:我们人民街内街巷较多,老城区纵横路段复杂,垃圾投放点设置容易引起产生“邻避问题”,建议用移动车辆代替固投放点。这个建议得到代表们的一致认可,街道工委随即将代表建议转交街道办事处办理。
代表建议落地 移动投放解民忧
接到代表建议后,人民街道办事处迅速组织研究,认为此举既缓解选址矛盾,又减少垃圾落地现象,高度认可这一建议,认为这是破解垃圾处理邻避效应的“金点子”,并将配备移动垃圾投放车列入城管办年度重点工作,推动代表建议落地落实。
今年2月,在越秀区城管执法局的统筹安排下,首批9辆移动式垃圾投放车正式亮相:绿色的车身,车上放置有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等分类桶,“绿色生态新理念 垃圾分类是关键”的标语引人注意。“我们在居民投放垃圾需求较大的点位设置了移动式垃圾投放车,包括了人民南52号、人民南吉生里、大德路238号、大新路157号、大新路303号、大新路433号、天成路118号、海珠市场、素波新街等,车辆会在固定时间段前往点位,以方便居民投放垃圾。按照一辆移动投放车可以循环处置4桶垃圾的形式,我街进一步提升了垃圾分类的运载处理能力。”人民街环卫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小巧灵活的移动式垃圾投放车走街串巷,切实满足了周边居民投放垃圾的需求,大大减轻居民“远程丢垃圾”的困扰,还有效改善了垃圾落地的情况,维护了辖区环境卫生的干净整洁。
动态闭环促长效 流动宣传入人心
截至目前,垃圾投放车投入使用已有两个月的时间,街道结合网格员日常巡查动态优化路线,动态管理的垃圾分类模式正不断展现出独特优势。移动投放车不仅是垃圾收集点,更通过“边走、边投、边教”,变身为流动的垃圾分类宣传站,让垃圾分类知识随车轮深入街头巷尾,群众纷纷对这种移动投放结合宣传的方式给予高度评价。金秀玲、陈汉碧代表作为辖区中小学学校的负责人,发挥代表先锋模范作用,牵头开展“垃圾分类小课堂”,通过开展家庭作业与实践,组织亲子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等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人大人民街道工委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代表建议-项目转化-效果评估”闭环机制,以“绣花式治理”继续扎实推动辖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高效开展,聚焦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积极打造更便捷、舒适、环保的城区生活环境。
各代表在参观完广州市福山产业园后积极为垃圾分类工作建言献策
陈汉碧代表在校园督导垃圾分类工作
金秀玲代表(图中左2)积极参与学校垃圾分类工作
附近小区居民向移动投放车投日常生活垃圾 1
附近小区居民向移动投放车投日常生活垃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