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村民就业难,一直以来是增城区荔湖街道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在接访群众时得知村民安置回迁后,失去赖以生存的农田,因缺乏劳动技能,面临就业困难的境遇,区人大荔湖街道工委联组代表积极助力村民“家门口”就业。
一、聚焦民生关切,当好倾听群众呼声的“贴心人”
刘俊良代表作为太平村党支部书记,对失去耕种土地存在就业难的困境,他深有感悟:“回迁以来,农民失地后如何获得稳定收入和安置区村民的可持续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各村,制约村集体发展的步伐,如何突破就业难困境,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就业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是最大的民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区人大荔湖街道工委根据代表办理意见,组织驻站代表开展就业课题调研,会同街道劳动部门、各村居开展为期1 个月的入户摸查,成立入户小组,全面开展劳动力资源情况摸查工作,采取实地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以“大数据+铁脚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摸清村民的个人情况、就业失业情况、技能提升意愿,共摸查辖区16—60周岁适龄劳动力人员5252户,总人数15528人,零就业家庭155户,摸查未就业有就业意向及技能培训需求人数共2879人。
二、代表铺路搭桥,当好服务零工的“经纪人”
荔湖街村民大部分时间要照顾老人和孩子,所以就业意愿较低。为提高村民就业意愿,结合村民时间,区人大荔湖街道工委聚焦灵活就业人员,组织代表们深入乡丰农园、太平都市农业园等企业开展视察调研,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环境、企业订单、用工需求等情况,得知乡丰农园每年4月至6月是蓝莓黄金采摘期,对采摘人员需求量很大,上班时间灵活,按日发放工资。代表们发现这一用工需求,将采摘用工需求通知到各个村,通过微信群,发布零工招聘信息,村民们也积极报名。
卢阿姨在乡丰农园工作已有三个月,主要负责修剪蓝莓枝条、拔草、摘花、摘果等工作。她也逐渐掌握了不少种植蓝莓的技巧,成了半个蓝莓专家。“我选择到乡丰工作是因为离家近,收入也不错,还能照顾到老人和孩子,对这份工作很满意。”卢阿姨说。
刘俊良代表在村委旁建了零工市场,组建了零星服务队,一边统计村子里的在家闲散劳动力,一边走访企业,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为双方搭建灵活就业和灵活用工的桥梁。园区积极与周边农户合作,提供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帮助他们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加收入。同时,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包括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解决周边劳动力500人以上,年人均收入5万元以上,有效缓解了当地村民的就业压力。
三、搭建就业驿站,当好村民就业的“大管家”
为了有针对性解决村民就业技能差、就业渠道不足情况,代表们建议在各村设立就业驿站,组建起一支集合街就业服务专员、村社就业服务专员、驿站专职员工、专业技能培训师等一体的专业化、高效化的就业创业服务队伍,同时邀请专业的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运营社群,为广大群众免费提供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个性化的辅导服务,精准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助力求职者实现多渠道、多元化就业。
在区人大荔湖街道工委监督推动下,荔湖街完成了各村社就业驿站挂牌工作,实现就业驿站全覆盖。并在就业驿站的基础上,建立了太平村就业驿站零工市场,搭建起“政府﹣驿站﹣企业﹣劳动者”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就业服务平台,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生活圈,为周边用人单位和广大求职者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打通就业服务最后1公里,真正为村民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实现了就业规划化、便捷化、精准化、多元化。
大部分就业驿站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现有场所,通过辖区共建、资源共享,结合志愿服务、社工服务,摇身一变成为就业驿站,能精准匹配的服务模式让村民“好就业、就好业”,让用人单位“好找人、找好人”。
代表们还积极向村民宣讲惠民政策并提供就业服务以及技能培训,将就业带到群众身边,引导村民走进就业驿站。荔湖街依托就业驿站和零工市场,已向周边企业输送零就业家庭155户,共计帮助约1300名辖区群众实现就业,每年增加村民工资性收入约148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