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案建议

关于规划建设微设施系统,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的建议

日期:2023-01-08 来源:选联委

关于规划建设微设施系统,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的建议

刘洋

   【事由】:

补民生短板、强生活弱项,是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关键。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后半场”,高质量发展成为城镇建设新的价值取向,与城市活力和发展质量紧密相关的社区生活、空间品质、街道环境等过去看似“细小”的问题,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城市建设从宏大走向小微。城市公共设施营造不在规模宏大,而在贴近市民生活。等级化、体系化的公共设施供给模式,正在朝着更加灵活、更生活化的供给模式转变,设置更低的城市服务设施层级成为必然。但目前城市级或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集中、体量大且与居民生活关联度低,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滞后,仍未建成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认识小微设施,改变城市建设思维定式。微设施,指的是占地较少或不独立占地、规模较小,能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小型公共服务设施,如微型消防、照明、充电、停车、晾晒、自助图书借阅、球类场地等。威廉·霍林斯沃思·怀特曾提出纽约小型公共空间承担的功能却远远超出这个面积数字的意义。同理,具有独特的有效性和便利性的微设施,是城市公共服务扁平化、精细化的功能载体,可对社会生活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依据】:

一是符合广州市老城区发展的需要。

广州是一座拥有两千年历史的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超过20万的有越秀区、海珠区和荔湾区3个区,占本区人口比重均超过17%,占全市老年人口比例为37%。老城区已进入中度老龄化。慢慢老去的城区中,基础设施老化、配套设施不齐等问题日益凸显。微设施走入老城生活,补齐社区功能,从细节上满足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生活需求,是重要的民生和民心工程,也是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关键。

二是小切口大变化,有效解决民生问题。

尽管老城区建筑密度大,街道空间拥挤,但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微小空间可资利用。相比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微设施的特点在于“小”,占地省、受用地约束性小,涵盖文化体育、社区服务、商业服务、市政公用等多种类型,可通过分散布局将公共服务功能“化整为零”地渗透至各个微小的公共空间,让城市的生活活力从微小处流淌而出,实现“小切口·大变化”。

三是实现城市更新的高质量发展。

老城区空间破败,难以承载人们对千年老城之美的期待。以往的社区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以增量为重但缺乏文化注入和生活气息的更新方式。“微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是探索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市更新的路径方法,突出“精”的特点,以因地制宜、功能完善、提质增效、文化融入为原则,强调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展现当地社区的文化特点,推进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更新,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贡献更多的广州经验,让广州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美好家园。

【方案】:

一是微设施规划体系构建。

搭建“全市+区域+街道”的老城区微设施提升规划体系。市级层面总体统筹,完善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支撑,制定广州市老城区微设施提升总体规划。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区域制定专项规划。区域和街道层面形成“一区一策、一区一特色、一街一方案”的微设施提升规划,细化提升任务,制定建设计划,明确资金渠道,落实管养责任。

二是形成技术指引。

对各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出台的标准规范进行梳理,构建广州市老城区微设施标准体系,提出总体原则,指引规划指标、空间布局、要素设计导引和建设要求,研究个人、居委、企业、政府部门等不同主体的参与方式,形成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

三是明确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明确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对可能的实施不力和实施偏差进行预判并及时纠偏,提高城市精细治理水平。以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为例,实际工作推进过程中往往出现由于极少数人不合理的诉求或为了反对而反对,而导致绝大多数人利益受损的情况,就需要通过立法、政策、协商等多管齐下的手段,保障规划方案的真正落地。

四是打造微设施建设示范区。

确定实施路径,分步骤、分区域,先试点、后推广,锁定区域打造一批“微设施建设示范区”,形成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切实提升城市景观风貌,更好服务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