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议】多名市人大代表热议人工智能:抢占技术赛道,打造标杆场景
DeepSeek火爆出圈,人工智能热度不减。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给产业发展和教育领域带来哪些改变?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在即,多位市人大代表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并拟提交相关建议。
把握“黄金赛道”,赢得未来产业发展新优势
李志坚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
李志坚认为,广州应把握数字经济特别是人工智能“黄金赛道”,赢得未来产业发展新优势。
李志坚说,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风口不断更新,要加速融合渗透,深刻改变产业组织形式、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不断催生新应用场景。不抓住数字技术创新趋势,不参与数字经济应用,企业就会遗失市场,产业就失去新动能。广州数字经济发展实力雄厚,优势明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强化数智化转型,布局人工智能、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是广州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依托。
李志坚建议,广州应抢占技术赛道——加速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区块链及自然科学技术交叉创新,在“黄金赛道”挖掘未来产业潜力。未来智能,如通用AI、垂直行业大模型、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生物识别、自动驾驶、智能空天(低空经济与卫星互联网)等都代表了产业增量空间,并为赋能传统产业提供重要通道。
同时,要打造标杆场景——抓住人工智能技术开源、成本降低等机遇,以人工智能为引擎,应用场景驱动,行业大模型赋能,形成“技术研发—场景验证—商业化推广”闭环,推动“AI+垂直行业”深度融合。
此外,广州还应构建创新生态——加快构建“AI+产业”生态系统,加速创新成果应用落地。支持更多市场主体、服务机构参与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形成丰富的“种群生态”。要完善金融支持网络,重点支持早期创新;逐步完善相关标准、机制,扩大开放。
深耕产业需求,打造AI大模型落地实践标杆城市
林枫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牛犊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枫则十分关注广州AI大模型领域的发展。林枫认为,广州具备发展AI大模型的优势,数据资源充沛。广州在公共数据开放领域走在全国前列,交通、医疗、城市治理等领域数据可为大模型训练提供支撑,未来南沙可能在数据跨境流动政策上获得突破,助力国际化的AI模型研发。与此同时,广州还拥有算力基础设施支撑。
林枫指出,目前广州还面临一些挑战,比如需加快高端GPU国产替代,通过政策(如落户、科研经费)和产业生态留住人才,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深度。
林枫建议结合本地产业优势,优先发展汽车大模型、医疗大模型、商贸大模型。推动“大模型+机器人”“大模型+生物医药”等跨界融合。同时,支持高校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定向培养AI工程化人才。
此外,要出台专项政策支持,设立大模型研发补贴,对国产算力采购、数据标注成本进行补贴。场景方面,在政务、交通等领域开放“沙盒”测试环境,鼓励企业参与城市治理。“广州必须抓住大模型技术变革窗口期,才能成为‘行业大模型应用之都’。”林枫认为,广州需以务实态度,将技术红利转化为实体经济增长动能,方能在全球AI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通过深耕产业需求、强化区域协同,广州或将成为中国AI大模型落地实践的标杆城市。
AI赋能教育,创造力是未来竞争的核心能力
谭遇芳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协和学校工会副主席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孩子?”谭遇芳认为,应利用AI赋能孩童成长。早在2019年,广州已立项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将AI+智慧教育作为重点工程之一。例如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建设,配置多版本的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目前已实现全市超15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在人工智能时代,家长应如何培育孩子?谭遇芳认为,作为家长,应与时俱进,更新育儿理念。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人工智能,正确认知AI,用AI学习,用AI解决问题,“这是我们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必备能力”。同时,要教育引导孩子合理利用AI。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平衡学习与娱乐时间,不能过度依赖,避免沉迷;教导孩子在使用AI工具时保护个人信息,避免网络风险。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作为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爱好,重视培养兴趣技能,为孩子的成长道路增添色彩,为孩子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谭遇芳说。
谭遇芳说,家长不能总想控制孩子,而应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内驱力。重视培养孩子创新思维,提升社会竞争力。随着AI时代的到来,创造力是未来竞争的核心能力,家长要帮助孩子培养批判性思维、跨学科学习能力、沟通社交能力、良好的品格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社会中具备竞争力。未来,真正的优秀人才,不是掌握了最多知识的人才,而是拥有不断学习、适应变化和发展创新能力的人才。
人工智能进入课堂,有利于老师精准教学
胡东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
胡东说,人工智能进入课堂,提升了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改变了教学观念。“以往我们在教学中感觉学生不懂的,现在可以用数据和量化的东西说明哪个知识点学生没掌握。”胡东认为,这有利于老师精准教学。
“比如英语学习,孩子们对着平板进行大声朗读,读后人工智能进行自动纠正,你就知道他们到底哪些地方没有掌握好。”胡东说,人工智能在教育场景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
胡东认为,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应加大人工智能课程开设力度和竞赛学生选拔力度。同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通过人工智能促进教学的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靠某一门课程,也不能单靠人工智能。”胡东认为,要通过各种课程的学习去培养创新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理性分析能力等。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也不一定是通过考试衡量,比如可以通过学生的创作能力进行评价。
“人工智能最容易替代的都是一些重复性的、标准化的东西,以及纯知识的部分。”胡东说,人的成长不是纯知识的积累,还有情感、价值观、意志品质等,这些都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人与人的交流和陪伴才能达成,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