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进行时】“2024年度代表履职报告”出炉,市人大代表畅谈感受并分享建议
2024年是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实施代表履职登记积分制的第一年,广大代表履职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激发,你追我赶的履职氛围日渐浓厚。2月19日,在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预备会议前,市人大常委会在“广州人大i履职”微信小程序上全新推出了“2024年度代表履职报告”模块,多名市人大代表畅谈拿到这份履职报告的感受。
当天,多名市人大代表集中接受媒体采访,分享今年两会重点关注的话题和拟提交的相关建议。
市人大代表丘育华:推动广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本月17日召开了民营企业座谈会,我们备受鼓舞。广州市坚持制造业立市,一直以来广受关注。”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华安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丘育华说。 “这几年来,我们多次提到二次创业,今天我也想提出推动国产化替代,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结合在一起,一同推动产业的发展,一同助力广州制造业立市。我也希望我们各个制造业的同行们能够一起扎根本土,为制造业立市作贡献。”丘育华说。 市人大代表邱琇:推动低空应急救援应用 “广州作为超大型城市,道路有时比较拥挤。而在日常孕妇生孩子的过程中,最常见的情况之一就是产后出血,这时候需要用到非常大的输血量。在有明确需求的情况下,我觉得可以合理将低空经济应用到我们的工作领域。”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妇女保健部部长邱琇说。 邱琇还表示,在医疗应用方面,可以考虑运用无人机运输血液,从而提高医疗工作效率,“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化,运用无人机投放,打通一个空中生命安全通道,保护老百姓的生命安全”。 市人大代表周斌:完善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支撑体系 市人大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副总工程师周斌所在的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电子信息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结合东部中心和科技创新工作,周斌认为,要充分释放政策的红利,提升投资的动力,激发创新的活力。“一方面,广州要加快织密东部中心与市内重点功能区域的交通路网,加快推动车显芯等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往东部中心转移,加快布局重大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另一方面,应统筹建设市级以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大型会展中心、大型文体设施。”周斌表示。 周斌提出,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广州要注入更多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完善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支撑体系。同时,周斌认为要加大扶持有特色、有优势的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建设新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充分开展新技术、新原理和新产品的验证,提升原有首台套奖补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能,加速推动AI赋能创新、AI赋能制造业。“在我看来,可以启动一批‘2025年AI+制造业立市重大工程’,推动‘AI+制造’‘AI+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设立‘智能化改造试点基金’,支持智能化改造和AI应用验证,打造一批AI赋能成效显著的示范场景,并开放推广到千行百业。”周斌说。 市人大代表邓锦尚:优化营商环境 支持数字化转型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东稳固检测鉴定有限公司董事长邓锦尚建议,广州可以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增强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和干劲,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我认为广州应深化政策支持,优化营商环境,确保相关政策的精准性、连续性和易兑现性。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向民营企业家宣传解读相关精神及相关政策。同时,应该支持数字化转型,鼓励民营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邓锦尚建议。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邓锦尚建议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保障要素供给上,希望能够优化土地、人才等要素配置,确保民营企业在项目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邓锦尚说。 市人大代表谢高辉:把AI产业打造成广州新的发展动能 今年春节期间,DeepSeek备受关注,它在技术创新、产业应用、生态构建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推动作用。在市人大代表,广州广电五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党支部书记谢高辉看来,广州要加速AI产业的应用,让人工智能进入群众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通过AI赋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在AI应用方面,我建议广州要加大政策支持,出台更多针对AI落地的扶持政策,包括专项资金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研发补贴、人才引进与激励政策等,抢占人工智能应用的高地,把人工智能产业打造成广州新的发展动能。”谢高辉说,“此外,广州要加大在AI芯片、算法优化等核心技术上的研发投入,加大在智能算力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建成更大规模的算力网络,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落地,充分利用广州雄厚的制造业产业优势,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打造更多的行业应用场景,降低企业AI转型的成本,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市人大代表张革化:推动广州养老与智能化深度融合 在市人大代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张革化看来,目前广州在智能化养老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接下来应推动养老服务向智能化、精准化、人性化升级,为全国超大城市应对老龄化探索“广州路径”。 “我认为广州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标准体系,涵盖产品技术、服务质量、数据安全等方面,为行业发展提供规范和指引。在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要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力度,开发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智能化养老产品。”张革化说。 同时,张革化提出要加强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在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设养老与智能化结合的专业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此外,还需提高老年人“数字素养”,打造示范项目与产业基地吸引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养老与智能化产业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