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深秋时节,走进“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大麦山镇,蓝天白云下,金黄的稻穗沉甸着丰收的喜悦,新种植的油茶、高山茶、瑶药在茁壮成长;不远处的农产品基地、腊味加工厂、茶叶加工厂内,乡亲们正将一箱箱货品发出;校园里,书声琅琅,师生们正使用新的阅览室和设备,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些变化,要从两年前说起。2021年7月,由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牵头,联合广州市委网信办、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城市投资集团共同组成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对口帮扶大麦山镇。
两年多来,工作队与当地干群携手奋战,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对口帮扶“成绩单”:在任务衔接上做到“三个率先”,在工作创新形式上形成“四大特色”,在帮扶指标上实现“五项前列”。
自进驻以来,累计筹集资金物资700余万元、解决三批20项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事项;协调行业部门在全镇总投资额超1亿元、整合大麦山全镇资源进行乡村振兴“四个千亩”产业项目建设;在各类媒体上宣传推广大麦山瑶山魅力,累计点击量超7000万次;推动金融机构为“整镇授信”1.26亿元,推动2万余名瑶族同胞久盼30多年的省道261线连通省道交通网工程立项并有望在2026年建成通车;至今,大麦山镇现有劳动力脱贫户均已达到人均可支配收入12420元……
与此同时,工作队在全省驻镇帮镇扶村工作考核中获“好”等次,在全县2021、2022年度乡村振兴战略考核中均获“优秀”等次,荣获广州市“最美乡村振兴工作队”称号,队长林伟铿还荣获清远市2023年第一季度“清远好人”称号;大麦山镇新寨村入选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大麦山镇塘凼村被评为“2022年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创建单位”……
抓实产业发展 谱写瑶乡发展“新文章”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有了产业,乡村才有人气,产业兴旺才有底气。
大麦山镇的茶产业正是产业兴旺的典型,“现在茶叶销路越来越好,以前只收购春茶,现在夏季、秋季的都收购,每年增加收入4万多元,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出去打工啦!”正在采摘茶叶的房大姐开心地说道,“既能照看老人孩子,又能到镇上茶籽油工厂上班,家乡建设得越来越美,没想到大山里能出产业,还能发展这么好,真像做梦一样!”
收购房大姐茶青的杰茗茶叶加工厂、百年红茶叶加工厂,是工作队依托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契机,对当地茶文化的深入挖掘、精心培育的成果之一。
大麦山镇现有集体连片茶园约800亩,农户自有茶园2000多亩,早在1959年,大麦山镇的黄莲茶茶叶就出口英国,在2013年省第十届名优茶质量竞赛中,斩获2个金奖、3个银奖、1个优质奖。
“但此前一直打不开销路,没有销路,村民就不愿意管护茶树,有个别农户甚至毁茶种树。”杰茗茶叶加工厂的房杰明说,“工作队来了之后,每年都想办法帮我销售,甚至帮我的茶叶走出国门,我越来越有信心,今年多承包了200亩茶园。”
曾经滞销的茶叶,如今已经开始在市场打响名字,成为大麦山镇的支柱产业之一。2021年工作队引进的百年红茶叶加工厂已获评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为充分发挥本镇生态和资源优势,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加快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全镇人民增收致富,工作队与大麦山镇党政人大班子一起充分调研走访,研究顶层设计,规划建设全镇“四个千亩”(即千亩高山茶园、千亩梯田丝苗米、千亩瑶族中草药、千亩生态油茶林),共同带动当地产业兴旺。
工作队坚持以市场带动为抓手,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突出招商引资和本地培育并重,筹集各类资金1亿余元,整合全镇资源,从无到有,谋划建成大麦山镇乡村振兴“四个千亩”产业项目。这种“党建引领、帮扶驱动、政府建成、合股联营”的产业振兴新模式得到了多方肯定。
“工作队带来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理念。”大麦山镇党委书记罗良县说起工作队来了以后带来的改变深有感触。“帮扶促进了大麦山镇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让村民们不仅站起来,还能走得远。”罗良县说。
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飞跃,让山里的乡亲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帮扶成效。
装袋、封箱、发单……在白芒村建设乡村振兴车间,瑶家腊味的销售正如火如荼,第一期生产1500余箱腊味全部销售完毕,增加白芒村集体收入80余万元,是2021年村集体收入的6倍,带动白芒村农户就地就业收入60余万元,工作队积极推行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摸索并推行“企业+农户”、镇属企业平台和社会企业“合资+合作”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农户与企业联结在产业链上,实现合作发展、互利共赢。
工作队还联系辛选集团发展直播带货,让连南“瑶山香菇酱”“广连味纯正花生油”等特优农产品走出大山,飞向更多人的餐桌,大麦山镇9个行政村集体收入从2021年只有4个行政村达到10万元,到2023年已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提升民生福祉 绘就瑶乡兴旺“新画卷”
乡村要振兴,规划需先行。
多年来,交通不便严重制约着大麦山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工作队坚持规划先行,深入开展调研,提出“一道一路一高速出口”重大基础建设思路,完成“瑶山那抹红”乡村振兴示范带大麦山镇段建设规划,已打通了与涡水镇首条森林救火通道,佛江高速北延段高速出口有望在2025年建成使用,届时从大麦山镇出发上高速公路时间从30分钟缩短为8分钟。
省道261线从大麦山镇贯穿而过,是大麦山镇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也是全省少数几条未连通省道交通网的省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打通261省道就成为大麦山镇2万人民的共同心声。
在工作队的努力下,广州市选出的区燕明、黄建水、钟大勇3名省人大代表联名附议了关于建设261省道连通省道交通网的相关议案,得到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261省道项目于2023年立项并有望在2026年建成通车,大麦山镇2万余名瑶族同胞久盼30多年的天堑即将变为通途……如今的大麦山群众,出行不再受交通和距离掣肘。
瑶绣大赛、采茶节、盘王节……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活动让阿瑶哥阿瑶妹们喜笑颜开。打通了出行之路,工作队还注重从内部打通群众精神蝶变的“心路”,指导当地干群充分利用自己的民族特色,举办生动活泼的活动,不断展现瑶乡的民族风情、民族情怀和民族团结精神。
2023年,工作队协调组团单位为大麦山镇拍摄制作《大麦山 水云生处·心之桃源》公益宣传片,连续两日登上新浪微博广东热搜榜第3位,全网播放量超300万次,相关话题微博阅读量累计近6000万,并获第三届全国旅游公益广告遴选优秀作品。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工作队充分发挥组团优势,持续推进镇村干部到穗跟班学习,筹资18万元组织镇村干部50余人到广州进行专题培训,推动镇村干部专业化建设;建成广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广州铁职院美育教学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基地,覆盖全县学校70%以上的学生,70%美育专兼职教师受益;发动虎牙公司携手广东省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广州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以网络安全为主题,为全镇小学生带来“开学第一课”,覆盖13所乡村小学,网上浏览量达150万人次,获得众多网友称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作队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大麦山镇乡村振兴的全过程,让绿色成为全镇乡村振兴的“底色”。大力推动镇2.6万吨碳汇交易量完成材料申报,按40元/吨交易价测算,每年可为大麦山镇增收104万元;有效开展圩镇垃圾、污水、“三线”治理,筹建白芒村农贸市场;推动完善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加紧补齐农房管控和村貌提升等基础设施短板。
坚持党建引领 唱响瑶乡繁荣“新赞歌”
党建引领聚合力,结对共建心连心。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王衍诗多次强调要坚决扛起组团牵头单位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组团单位职能优势,机关各部门要群策群力,相互配合,把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持之以恒地做好驻镇帮扶工作。各组团单位党组(党委)每年专题听取关于大麦山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情况汇报。
工作队牵头,以党建结对共建为抓手,深入对口帮扶的大麦山镇进行深入调研,梳理出群众需要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清单,充分协调资源,累计投入折合700多万元的资金物资,先后解决了20余个群众生产生活急难愁盼问题。
比如,全国人大代表袁玉宇所在的公司党支部和大麦山镇的党支部结对共建,设立了“迈苗行动”乡村振兴奖学奖教基金项目,对优秀的学生和老师给予奖励,同时还组织优秀师生开展暑期科普研学·广州行活动。
又如,广州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联系促成市人大代表程钢出资采购有关设备,建设爱心食堂,于9月19日正式启用,白芒小学400多名师生吃上了安全可口的饭菜。
广州市委网信办协调在广州塔投放“绿美连南 国家石漠公园”公益广告,助力连南的“瑶”字品牌登上流光溢彩的“小蛮腰”,与广州塔一同点亮羊城夜空。协调广州自媒体协会和4个知名旅游自媒体参加在广州举办的连南旅游发展大会,助力连南旅游项目推广。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连续3年免费为连南瑶族自治县7镇69个行政村300多个涉农产品和全县域自然村水源点进行安全检测,并在获取农产品检测报告结果后为连南农业生产经营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帮扶,全链条式跟踪指导,还为大麦山镇农特产品免费注册19个商标。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对全镇中小学师资开展素质提升培训,为小学筹资45万元并捐赠价值10万元的励志书法作品,聘请广州市慈善音乐艺术协会组织多位表演艺术家、歌唱家、国家二级演员到镇演出。
广州城投集团累计自筹资金400余万元,先后解决大麦山中学公厕建设、大麦山小学阅览室建设、新寨片区5000多名群众饮水难、白芒便民综合服务站建设、多条机耕路和水陂建设等问题……
两年前,工作队进驻时就正式成立党支部。党支部第一时间开展学习,深入一线调研,制定工作制度及方案,以党建引领对口帮扶。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工作队走遍了大麦山镇的每一村每一户,确保摸清情况。“2022年,我们很快完成了组团单位33个党支部到镇和9个村党总支及下属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广州市派驻大麦山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林伟铿说。
经过探索,工作队开拓“党建+瑶老”乡村治理新模式,赋予“瑶老”新时代内涵,以“瑶老+组织”“瑶老+产业”“瑶老+帮扶”为载体,激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活力。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今,大麦山镇瑶老们共受理民事纠纷200多件,调解成功率95%以上,在乡村治理中充分发挥了巨大作用,该经验也获中国农村报刊发。
如今,大麦山镇各村党组织建设规范,战斗堡垒作用突出,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日渐完善,脱贫攻坚成果更加巩固。
镇村干部们常说,“工作队到镇工作后,我们致富奔康更有底气了”。这底气的背后,正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唱响了瑶乡繁荣的时代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