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首页 > 人大履职 > 媒体聚焦

【聚焦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区燕明的社区履职记

时间:2025-03-10 来源:南方都市报 字体:

  一张长桌,几瓶矿泉水,一块“人大代表”水牌。桌子这边,是广州市荔湾区金花街社区的几个群众;另一边,是全国人大代表区燕明。

  “区代表”,对着区燕明,钟姨、章叔、陆叔就像聊家常。“都是熟人了。”区燕明笑着,对三位老人家打招呼,“今天请大家来代表联络站一趟,是想收集一下,大家对荔湾区、街道和社区开展的‘百医护老’有什么想法。”

  在金花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不时有群众来站点串门,为社区治理“提建议”。章叔住在老居民楼7楼,老楼先是装上了楼梯扶手,之后又安装上了电梯,自己的操心事有了着落;社区“热心肠”陆叔发现社区一处小巷的石板掀开了,有安全隐患,“随手拍”后马上就围蔽,没几天就修好了……问题反映上去,立马能落地,群众都乐意提意见。

  小站点,大民生。在广东社区最基层,这样的民主实践已成为最朴素的日常。

  “我来解决!”

  26年前,区燕明入职荔湾区金花街道后,便一直扎根在基层。如今她是蟠虬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坐落在广州荔湾老城区,这个社区面积仅有1.13平方公里,但人口密度却极高,常住人口达5万多人。

  在基层工作,就是和群众打交道。区燕明常常穿梭于街头巷尾。对于周围街坊来说,她是“老面孔”,也是“知心人”。遇见了啥问题,群众都愿意找“区书记”“区主任”反映。

图片

代表接待活动日,区燕明接待群众现场。

  蟠虬有个九旬独居老人容婆婆。之前,老人家门前的下水道常常堵塞,有一回堵了很久,怎么疏通水就是下不去。在走访中了解到容婆婆的“心事”,区燕明当即拍胸脯说,“我来解决!”

  多次实地察看,上报给相关部门协调解决……等到维修工人来了,区燕明又怕施工扰民,到现场做好解释工作。问题解决了,容婆婆笑逐颜开,逢人就夸这位为群众办好事的“区主任”。

  除了“区书记”“区主任”,区燕明还有一个身份——“区代表”。从市人大代表到省人大代表,再到全国人大代表,她一直把“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挂在嘴边,和街坊“拉家常、聊日常”。每次走访调研的发现,都被她记在笔记本上,很快积成几大摞厚厚的材料。

  走得频,访得实,这几年区燕明收集到了很多城市社区治理的“痛点”问题。

  这几年全国两会上,她相继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高质量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建议”“关于规范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后续维护管理的建议”“关于加快调解员职业化制度顶层设计的建议”“关于持续构建15分钟便捷养老服务圈助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每一个建议,都结合自身在基层的观察和体认,直击基层精细化管理问题,均得到了有关部委的重视和办理。

  老楼装上新电梯

  荔湾区金花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就在蟠虬社区里头,设在党群服务中心的二楼。除了每个月一次的代表接待活动,还不时有群众来站点串门“提建议”。

  荔湾区人大代表、金花街道蟠虬社区公共服务站副站长、人大联络员贺思茗告诉记者,居民提的建议中,以社区治理类的居多,除了一些民生投诉,比如哪里的路灯不亮了、道路有块石板掀开了、有饭店炒菜往外冒油烟,还有一些基本与养老有关系。这些问题,大部分都解决了,也有一些需要多个部门协调解决的,就被写入了代表建议,“往上面递”。

  和广州市老城区的许多社区一样,蟠虬社区有“两多”——老房子多,老年人也多,常住人口中有超过三成以上都是老人。

  “我常常想,自己步入老年后,会期望怎样的生活?我想,应该是让每一位老人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近几年,作为人大代表,区燕明提的建议也大多与老龄化社区相关。

  比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问题。

图片

蟠虬社区老楼加装电梯一角。

  住在蟠虬社区的章叔今年83岁了,他的老伴中风偏瘫,出入基本靠轮椅。老两口住在一幢老楼梯房的7楼。章叔“还算行得走得”,只不过费劲些;但定期要去医院换药的老伴就麻烦了。据章叔说,每次都是“大工程”——事先把几个子女唤来,几个人连搬带抬,才把老人家弄下楼。本来老旧小区是可以加装电梯的,但他们这栋居民楼却因通道狭窄,在当时还达不到加装条件。

  和章叔一样遭遇的,在蟠虬社区还有不少。既然加装不了电梯,能不能在楼梯加装扶手呢?有社区居民提出了这样的意见。就此,当时担任广东省人大代表的区燕明开始了密集的调研“长跑”。

  串门入户听民声,在代表联络站和群众开座谈会……她提交了建议后,不久就有了下文。经过摸查,荔湾区在社区微改造工程中就给老楼装了新扶手。街坊们大赞,“掂!”

  最终,这个建议也入选了全省各级人大代表十大履职优秀案例。

  近几年,围绕老旧小区电梯加装问题,区燕明陆续建言,推动这件民生小事落地落实。

  几个月前,章叔所住的老居民楼,如今也符合加装电梯的条件,并装上了电梯。他告诉记者,以前嫌麻烦,一周都下不了几次楼,“现在买根葱都想坐电梯下去!”

  “码上说,马上办”

  少有居民知道,金花街曾是代表联络站这一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重要形式的发轫地之一。

  1999年,在金花街内一间看似不起眼的办公室中,广州市荔湾区人大常委会率先试点成立区人大代表金花街联组工作室,把人大工作下沉到了街道,率先开创接待群众活动。

  “这里可以说是代表联络站的发源地。”贺思茗给记者“科普”了20多年前的一段历史。过去,金花街道“落雨大、水浸街”。“我在翻历史资料的时候,看到了还有人在街上划船,夸张到这种程度。”

  针对这一民生“痛点”,刚刚设立不久的工作室迅速行动,实地查看、走访群众、收集意见,最终形成了一份份翔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2000年,荔湾区在太保直街修建了水泵厂,下大雨用水泵抽水,有效解决了水浸街问题。

  如今,代表联络站这一人大履职、听取意见的“最小单元”已遍地开花。广东全省共有1.2万余个代表联络站,近年来年均接待群众约50余万人次、收集意见建议约20余万件、推动解决问题约15万余件。

  进站接待、在站调研座谈已成为区燕明日常履职的一个“抓手”。在代表联络站门口处张贴有“码上说,马上办”的二维码。扫码进去,可以找人大代表,也可以反映问题。“群众这边提建议,手机立马有弹窗。”区燕明说。

  前不久,社区民情联络员陆叔发现雨后社区一处小巷的石板掀开了,往来行人密集,是个不小的安全隐患。他马上拍下来上报。很快,这处路面被围蔽起来,没几天就修好了。“提的建议,立马就见效。”陆叔感慨,“群众跟人大代表的距离拉得更近了!”

图片

  陆叔发现社区一处小巷的石板被掀开了,马上拍下来上报,没几天就修好了。

  “将建议带到北京去!”

  全国进入两会时间,作为在粤全国人大代表的区燕明正在北京参会履职。赴京前,她特意组织了一场调研会。

图片

  赴京履职前,区燕明特意组织了一场调研会。

  去年,她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建议。今年,她仍将聚焦养老,提出“党建引领百医护老建议”。

  去年4月,金花街道在荔湾区部署下率先启动“百医护老”项目。金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化挂号流程及系统,并联合社区主动摸查有就医就诊需求的高龄老人,为其建立家庭病床、开辟就医“绿色通道”。

  “蟠虬作为典型的老龄化社区,在适老化社区的改造探索很多走在了全国前列。”区燕明告诉记者,她希望把好的经验推广出去,走的弯路则尽量避免。“作为从基层出来的全国人大代表,更应该把基层声音传递出去!”

图片

区燕明接待群众。

  “百医护老”在社区试点有哪些可以总结的经验?还有什么提升空间?这天来的不只有钟姨、章叔、陆叔三位群众,还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副主任盛晓薇和主治中医师欧阳施慧。而记者也作为媒体代表旁观了这场调研会。

  “对于不会用手机的老人,能否安排志愿者帮忙指引?”

  “社区医院的硬件设施还有提升空间。”

  “居民对社区医院信任度还有待提高,希望街道和社区多加宣传。”

  “社区医院想在原来基础上拓宽照护人群,比如60岁以上的老人,人力、物力是非常大的挑战。”

  ……

  大家围绕这一话题畅所欲言。区燕明手中的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一一记录。

  区燕明告诉记者,对于这个建议,她酝酿了许久,也做过不少实地的调研。开这么一场调研会,让她收集到了更多的意见,她将进一步融入完善。

  “感谢大家提的建议,我会把它们带到北京去!”在这个仅二三十平方米的联络站里,区燕明的话很响亮。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粤ICP备1604271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27号  

总访问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