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破解供水用水难题,推动实现广清两地居民“同饮一江水”;办理重点建议,改善认知障碍老年人专业照护痛点问题;小小联络站大门常开,做好群众知心人……4月23日,广州人大2024年度代表工作优秀案例发布会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举行。会上公布了2024年度广州市人大代表十大履职优秀案例、各级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十大优秀案例、十大优秀人大代表联络站。这些典型案例生动展现了广州人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创新实践和人大代表的履职风采。
推动“共饮一江水” 广州北部长期存在的水源性、水质性缺水问题,花都区人大代表将建设广州北江引水工程花都水厂选为区“十件民生实事”之首。“这是很大的民生工程,但对于我们代表而言,就是想让广州北部的群众用上水、用好水!”市人大代表杜敏芳说,多年以来,广州北部部分群众多次向各级人大代表反映用水高峰期水压、水量不足,洗澡、做饭都要错峰,生活实在不便。北江引水工程就是一把解开用水难题的“金钥匙”。 朱意琴、李波、杜敏芳、骆鼎、全泰源、罗伟忠等省、市、区、镇四级人大代表通过多次听取专项汇报、专题调研、集中视察、代表小组专项监督等形式,持续跟踪工程建设。2024年7月31日,广州北江引水工程花都水厂全线通水,日均供水60万吨,惠及花都、白云、空港经济区等区域,为解决广州北部用水问题、储备广州中心城区备用水源、构建广州安全供水保障体系提供了支持,实现了广州清远两地居民“同饮一江水”。 优质北江水引进来了,还要打通供水“最后一公里”。杜敏芳说,部分小区由于二次供水设施老旧,水压水质还是无法保证,人大代表们于是继续对这个环节全力攻坚,推动了老旧小区用户终端改造、“建管服”供水新模式等工作,二次供水老旧设施问题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大家都不用担心停水,也不用错峰用水了。 “看着广州北部的群众从‘用上水’到‘用好水’的美好愿景一步步得以实现,作为人大代表,我很自豪,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有幸福感。”杜敏芳说。 破解广州北部供水用水难题,推动实现广清两地居民“同饮一江水”;化“民忧”为“民利”,学校门口“废品”垃圾站变身“宝藏”图书馆;五年接力关注南湖乐园,推动解决周边民生痛点;推动凤凰大道快速化改造,助力南沙更好融通大湾区……据了解,此次选出的2024年度广州市人大代表十大履职优秀案例,既有像解决居民用水这样的民生大事,也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急事、要事,也不乏发生在居民家门口的“小事”,每一件都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实事。 杜敏芳讲述履职经历。通讯员供图 一份重点建议 推动打造认知障碍床位建设“广州样本” “一人失智,全家失衡”。随着老龄化趋势的持续加剧,认知障碍老年人的专业照护问题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关切和有关家庭亟需解决的痛点。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的建设供给,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2024年,由市人大代表马粤君领衔,30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关于推动我市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建设的建议》。该建议被确定为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建议(同步列入全市民生实事项目)。 广州市民政局作为主办单位,着力在“制度设计、资源整合、社会效益、政策扶持、人才保障”等方面做到“五个强化”,率先以专区的形式推进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建设运营,为刚需的认知障碍老年人提供了专业照护供给,推动打造了认知障碍床位建设的“广州样本”。 通过办理建议,全市已建成认知障碍照护床位3081张,提前并超预期完成建设目标任务,使用率超70%;推进全国首个有关国家标准《养老机构认知症老人照护指南》和广州市地方标准《养老机构认知症照护专区建设规范》的编制,将广州经验上升为国家指南,持续提升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解决好失能失智老人专业照护问题是进一步提升广式养老品质的题中之义。”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民生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市民政局将更加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更加用心用情办好办实养老服务,让每位老年人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推动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建设、推动广州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促进传统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破解社保卡智慧发放堵点……此次入选的各级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十大优秀案例,是各级人大代表用心用情履职,办理单位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盼、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生动写照。 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十大优秀案例颁奖。通讯员供图 小小联络站 群众知心人 天河区石牌街道穗园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位于天河区龙口西路548号,主要覆盖石牌辖内6个社区约3.5万名居民。 2024年,穗园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共组织开展代表接待日活动15次,接待选民群众60人次,线上线下收集群众意见建议72条,均已在规定期限内办结完毕。如推动解决电动自行车停车难充电难、绿化遮挡视野等问题,推动雨污分流改造、道路升级改造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联络站坚持“全覆盖”听民声,由社区居委会主任担任联络站站长,组建一支21人的民情联络员队伍,开拓“古榕树下”接待日,确保联络站“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坚持“全链条”聚民智,搭建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平台,广泛开展民主协商议事,发挥好省人大社会建设工作基层联系点“立法直通车”作用,让立法“金点子”转化为治理“金钥匙”;坚持“全方位”办实事,进站代表进社区提升“一老一小一心”微幸福,进学校开展“代表大讲堂”浸润童心,进项目助力重点建设项目提速增效,进企业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进商会优化区域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全过程”强示范,打造“7+1”感知(活动日、扫码、邀请、研学、接待、查阅资料、座谈交流感知+服务感知)“实践地”。 “要说我们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工作,可以用‘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来形容,群众期盼什么,我们就努力提供帮助。”穗园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孙明芳说,联络站的进站代表中,有高校的心理学教授、社会工作者等,依托这些进站代表资源,联络站还成立了“粤心安”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既为居民排忧,也为居民解惑。现在,穗园片区联络站还在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感知点,聚焦“民声入站、民事落地”,直面群众急难愁盼,全力化解民生之忧。 白云区鹤龙街道法务区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以“法”为媒,做“法治思想的传播者”“社情民意的聆听者”“立法研究的参与者”“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基层治理的探索者”;越秀区东山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将联络站打造成为“听取民意的窗口、服务代表的驿站、助推发展的平台”……小小联络站,群众知心人。此次入选的十大优秀人大代表联络站,充分扛起代表担当,努力搭起民意“连心桥”。 十大优秀人大代表联络站颁奖。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