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首页 > 人大新闻动态

聚焦文旅融合 精准监督推动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12-27 来源:《强音》2023年第11期 字体: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推动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的重要举措。广州拥有大批国家级和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等,但近年来受疫情影响,文旅产业发展亟需在政策扶持、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此,市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和审议广州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纳入2023年监督工作计划,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具体承办该项监督任务。

  选准切入点认真调研

  今年以来,文旅市场迎来加速复苏的重要机遇,群众出游热情高涨,文旅产业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带动效应逐渐显现。教科文卫委紧紧围绕广州文旅产业在稳定经济大盘、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发挥情况,以加快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切入点,精心制定常委会视察调研的工作方案,确定了目标任务、调研重点、方法步骤和完成时限。

  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多次带队参加调研。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衍诗带队到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调研,听取工作汇报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高峰带队到文旅企业调研,多次围绕文旅融合工作开展专题研究。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先后到越秀区北京街、荔湾区冲口街、增城区派潭镇、花都区赤坭镇、番禺区大石镇等8个行政区12个镇(街),对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广州塔等旅游项目实地调研,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17场次,收集10个市直部门、11个区及相关镇(街)的书面材料32份。5月中旬,赴成都学习借鉴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还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多渠道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全面掌握真实情况。同时,专门围绕增强广州“年味”,做强春节经济的情况,拟制调查问卷,依托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采取“线上+线下”两个途径,对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市民群众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调查表9200余份。调查问卷经整理分析后形成报告,为调研工作提供了参考。

  聚焦关键点深入分析

  2023年上半年,广州共接待市民游客0.97亿人次,恢复到疫情前2019年同期96%水平;实现文旅消费总额1357亿元,恢复到疫情前2019年同期79%水平,文旅消费额的恢复速度明显低于接待游客数的恢复速度,存在“旺丁不旺财”现象。这一问题引起教科文卫委的高度关注,多次组织长隆旅游度假区、广州塔、正佳广场等5个重点旅游项目负责人以及花都、从化、增城乡村旅游项目所在镇(街)负责人进行座谈研讨。同时,注重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根植人民的桥梁作用,每次调研、座谈均邀请代表参与,听取代表意见,这已成为“规定动作”。据统计,教科文卫委先后组织了17位基层单位负责人参与研讨、组织了68人次的市人大代表参加调研,对广州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六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项目较少,全市5A级景区仅2家,大部分文旅项目在全国的影响力不强,市内旅游景点的串联度不够、互动性不足。对农业农村的旅游资源缺乏整体规划利用,乡村旅游项目小、散、弱,亮点不多。

  二是热点文旅项目交通“进不去出不来”影响游客体验,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广州塔周边交通疏导不足、公共停车位置不够。有的近郊旅游道路建设标准不高、难以满足大客流情况下的车辆正常通行。旅游景区交通接驳专线较少,游客出行的便捷度还不够高。

  三是同时存在多种城市形象定位,城市特征不明显,同时存在“千年商都、动感花城、食在广州”等多种城市形象定位,旅游资源的辨识度不高。对广州独特的文化资源利用不够,围绕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重大节庆活动打造的有鲜明特色的文旅产品较少。对广州本土原创的文艺精品宣传推广力度不足,社会认知度不高。

  四是新建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机制不适应人民群众对文旅服务的新需求,市文化馆新馆没有提供夜间开放、公共停车、配套餐饮等服务,博物馆、美术馆等馆藏资源转化为文创产品的较少。

  五是文旅数字信息化应用不足,优质文化资源尚未实现网络共享。文旅科技数字化水平较低,文旅项目应用数字信息手段提供体验式、沉浸式服务不多,新媒体传播力度不够,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不足。

  六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业态相对单一,文旅项目以单个景点参观和较为初级的自助式体验为主,文旅服务的内容、形式、品种还不够多,消费场景不够丰富、新业态较为缺乏。文旅产品融合开发不够,“三雕一彩一绣”等重要的非遗资源较少能转化为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文化纪念品、工艺品。

  抓实着力点建言献策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在调研和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统筹全市文旅产业发展、打造“一区一品牌”。进一步落实《广州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分工方案》,推动文旅、发改、财政、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分工,增强综合协调、要素统筹、服务监管等职能。充分利用广州山水资源和节庆文化,科学整合全市文旅资源,统筹各区文旅产业错位发展,进一步擦亮“一区一品牌”。加强对农业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集群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落实“百园提质计划”和5A级旅游景区创建。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在稳增长促消费中的牵引作用,支持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项目发展,高质量引进重大项目,落实“百园提质计划”。加快推进广州塔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确保创建工作取得成效。完善全市5A级旅游景区创建培育计划,加强业务指导,建立良好创建梯队。

  加强旅游交通路网和景区配套公共停车场建设。推动旅游景区之间特别是乡村旅游景区之间连接道路的提档升级。加强旅游专线、环线建设,推动城市公交网络向乡村旅游景点延伸,实现旅游线路合理布局、旅游目的地交通畅通。推进旅游景区配套公共停车场建设,加强重点旅游景区周边的交通疏导,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提升游客出行体验。

  推动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机制改革。组织专题研究,为公益一类公共文化设施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场馆运营提供政策保障。积极探索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创新发展,实行“一馆一策”政策支持,进一步拓展公共文化设施的夜间开放、增值服务、文创研究等文旅服务功能。

  推动具有显著文化特征的新IP形成。加强主题乐园、旅游度假区的IP建设,形成一批文化主题鲜明、文化要素完善的文化旅游综合体。进一步加大对国内外精品剧目的引进力度,加大对本土原创文艺精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加快打造国际演艺之都。

  发展夜间经济和“赛事+旅游”等新业态。推动夜宵、夜购与夜游、夜娱等融合发展,丰富夜间消费业态。推动体育与文旅产业的深化融合,发展“赛事+旅游”“健身+旅游”等新业态。主动适应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需要,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网红点,推动网红经济、创意经济等新模式落地发展。

  加快文旅数字化发展。鼓励文旅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提升文旅产品的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与沉浸化体验水平。强化全市性的文旅融合信息化平台应用,通过数据流量关联文旅设施、文旅产品营销,打通文旅融合全消费链路。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粤ICP备1604271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27号  

总访问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