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随着“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成为困扰很多双职工家庭的难题,越秀区人大常委会建设街道工委,倾听民声民意,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助推建成全市首家公建民营普惠托育园,温暖呵护幼儿成长,以“小切口”解决群众大难题。
声音——期盼家门口多建普惠托育幼儿园
“以前有公司员工生育后,因为儿子没人带,送回老家也不放心,就一直在家带娃没有上班。”
“我找了些托育机构,要么软硬件条件一般,要么离家远而且价格贵。”
在越秀区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的分组讨论环节中,多位人大代表表示,当前许多企业的年轻员工有生育二胎、三胎的意愿,但0至3岁幼儿的看护和教育问题成了最大困扰,私立托育园的高昂费用更是让众多家庭望而却步,希望能够建设社区普惠托育园。
代表的呼声背后是沉甸甸的民意。区人大代表杨文新、陈洁萍等聚焦建设街道辖区内双职工家庭入托需求,通过入户走访、线上需求调研等方式广泛收集社情民意。
调研发现,家有3岁以下婴幼儿997人中,53%表示愿意送宝宝去托育园,且普遍认为安全卫生条件好、离家距离近、场地与设施完善、从业人员有专业经验等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行动——助推建成全市首家公建民营普惠托育园
人大建设街道工委结合调研结果进行多次研究,明确街道级普惠托育机构首要定位是设在“家门口”,提供“送得起、用得上、有保障”的普惠托育服务,并积极探索“人大助推、街道主办、企业运营”的建设模式。
人大建设街道工委着眼于“一刻钟”托育服务圈,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人大建设街道工委主任何文力组织人大代表在整个街道范围内深入调研,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了黄华塘社区颐康服务站。这里位于一楼,有院子可开展户外活动。经深入研究,代表们提出了“依托黄华塘社区颐康服务站90㎡的室内空间,拓建户外60㎡活动场地,建立街道普惠托育园”的建议。
人大建设街道工委建议将托育嵌入颐康服务站的“颐康+托育”模式,解决市面上托育服务收费高、质量没保障的问题。同时,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协调争取按居民价格收取水、电、气等费用,并争取纳入广东省计划生育协会“向日葵亲子小屋”项目,降低运营成本。
5月20日,“越秀区建设街普惠托育园”正式开园,作为全市首家公建民营普惠性托育机构,新增托位15个,由辖内专业机构——稚子乐托育中心运营,突破性实现托育费最高定价1650元/月,低于市场价50%以上。
普惠托育园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让家长们能够更加安心地投入工作。家住建设街的梁女士和丈夫都是上班族,家里无人照顾孩子,普惠托育园的建成解决了宝宝看护难题,梁女士感叹“把宝宝送到托育园是全家人最大的幸事!”
建言——共建社区普惠托育美好未来
托育园建成后,人大建设街道工委召开工作会议,专题向代表们汇报托育园开园情况。代表们高度肯定区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对代表建议的办理成效,并就托育园收费标准、入园条件、服务内容、家长反馈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沟通,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市人大代表葛自丹:要加强普惠托育机构质量评估与综合监管,防范消除托育机构在消防、卫生、人身等方面的安全风险隐患,最大程度地保障婴幼儿的安全与健康。
区人大代表郭建威:要加快完善普惠托育服务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健全普惠托育机构认定标准、支持标准、收费标准和管理规范。还要制定严格的师资准入标准,加强托育师资培养与培训,持续提高其专业素养。
区人大代表江文杰:要健全现有幼儿园富余学位有效转换普惠托位的管理机制,加大市区两级财政支持和奖补力度,鼓励支持托育机构降低成本、降低收费,推广成功经验,从而实现普惠目标。
人大代表关注民生需求,积极履职尽责,为推动托育体系建设、实现“生有所育”的目标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下一步,人大建设街道工委将进一步研究吸收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努力推动社区普惠托育事业再上新台阶,更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