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代表进村听民声,乡村振兴从“政策推动”转向“群众主动”;7年接力破解体制机制难题,让“入园”不再难;走街串巷的外卖骑手,也能成为基层治理的关键一环……5月20日,“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广州”调研采访活动走进黄埔区,实地了解鲜活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故事。
从“推动”转向“主动” 代表助力乡村振兴 青山绿水良田之间,现代农业和休闲文旅遍地开花,远近游客在这里享受着惬意时光。 迳下村一景。信息时报记者 何小敏 摄 “生活在景区”,这是黄埔区龙湖街道迳下村村民当下真实的生活写照。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和“百千万工程”、绿美广州生态建设,这个外人眼中曾经的“穷乡僻壤”,依托文旅融合等产业导入,村集体年收入从2019年的43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919.69万元。 如今,迳下村成功入选广东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等5项省级以上荣誉,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本”。 迳下村蜕变的背后,有人大代表积极奔走的身影。房屋风貌“焕新”是迳下村发展的关键一环,当地提出自主拆旧建新政策。 “一开始很多村民不理解”,黄埔区人大常委会龙湖街道工委主任胡克匡说。为此,人大龙湖街道工委多次组织人大代表进行专题调研,实地接待群众,了解群众诉求,宣讲政策红利,推动“拆旧建新”从“政策推动”转向“群众主动”。如今,第一批房子已经交付,部分村民正在装修,准备入住。 针对村民反映的路面修复、房屋配套设施完善、东湖区域基建升级等诉求,人大龙湖街道工委建立了“意见收集—分类督办—成效反馈”机制,将民生实事转化为人大代表建议。今年区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期间,区人大代表共提出12条建议,其中3条涉及乡村发展,推动职能部门靶向施策。 “随着文旅的发展,也解决了一些群众的就业问题,增加了收入。”胡克匡说,按照规划,下一步迳下村还将引入更多的产业,村民的收入还将成倍增加。 未来,龙湖街联组人大代表将继续聚焦产业振兴、基层治理、民生改善等领域精准发力,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村民。 七载接力破解“入园难” 一份建议确保出行安全 黄埔区联和街道玉树新村聚集了众多企业员工和外来人口,学前教育资源短缺问题日渐显现。尽管2011年规划中明确配套公立幼儿园,但受历史遗留问题影响,项目长期搁置。2024年,村里适龄儿童已增至409人,“入园难”成为辖区居民和企业员工的“烦心事”。 2018年1月,黄埔区一届人大代表刘翠芳在“两代表一委员进社区”活动中,实地调研幼儿园地块,拉开了项目推进的序幕。同年6月,时任黄埔区人大常委会联和街道工委主任黄丽萍、区一届人大代表温燕娇深入社区,组织相关部门现场办公,正式启动报建程序。 此后两年,区人大代表连续在区人代会上提交建议,推动该问题纳入政府重点督办事项。然而,因地块面积不足可能导致的建设合规性问题,项目一度陷入停滞。 2021年,转机出现。在区人大代表持续协调和区人大常委会的跟踪督办下,相关部门召开联合评审会,重新优化设计方案,破解地块限制难题。2022年,总用地面积234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6平方米的幼儿园正式开建。 期间,人大代表多次到幼儿园项目现场查看、协调推进项目建设情况。2024年,黄埔区二届人大代表龙沃杰再次提出《关于加快建设玉树社区幼儿园的建议》并得到有关部门答复。2024年8月底,幼儿园移交区教育局管理。 好事多磨。2025年初,幼儿园主体工程完工,但消防验收、办学许可、食品经营许可等证照未完成办理。人大代表再次“出手”,推动成立专项协调小组、召开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定任务清单,政府部门主动担当作为,最终,在多部门 “容缺受理”“并联审批” 下取得突破。 5月9日,玉树幼儿园正式开园并更名为文树幼儿园,七年接力画上圆满句号。“能够参与接力,推动这件事办成办好,我感到非常荣幸和开心,这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体现。”龙沃杰说。 幼儿园已正式开园。信息时报记者 何小敏 摄 民生无小事。自2019年12月20日地铁21号线开通停靠金坑站后,住在地铁站对面的金坑路口周边群众往返地铁需要横穿广汕路,面临较大安全隐患。 收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后,新龙镇人大代表多次深入现场调研。“建一座人行天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2022年3月,新龙镇人大主席林悦群领衔提出的一份代表建议被提交到了黄埔区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黄埔区政府高度重视,承办单位黄埔区住建局迅速响应,牵头召集新龙镇等会办单位和人大代表共同参与办理。建设过程中,施工方广泛听取村委、人大代表和村民的意见建议。2024年6月,金坑路口的人行天桥竣工并投入使用。 人大代表在新龙镇全过程人民民主公园接待群众。信息时报记者 何小敏 摄 “出地铁口走几步就有斑马线,现在还有人行天桥,过马路不再需要瞻前顾后、担惊受怕了。”附近居民高兴地说道。 “代表履职就是要有钉钉子精神,要有恒心。建议督办过程中,我去了现场至少10次,政府部门也很重视,大家形成合力。”林悦群说,“群众为什么认可我们?就是因为我们能办成一件又一件的民生实事。” 扩大“朋友圈” 民主接地气 在黄埔区大沙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空调、微波炉、蒸锅、茶水等一应俱全,这里同时也是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群体打造的暖心驿站,工作间隙,他们可以在这里歇歇脚、热热饭、避避暑。在大沙街道,这个群体还发挥着“移动探头”的作用。 “银丰小区一街7号楼楼下沙井盖损坏”“怡德苑小区175号楼道电动自行车乱停存在安全隐患,已帮忙移开”“轴承厂宿舍下水道堵塞,污水横流影响居民出行”……担任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的外卖小哥周武全在送餐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拍照发到联络员微信群。 “收到!”群里的市人大代表张茜随即联系社区安排工作人员前往现场查看,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持续跟进办理。“感谢周小哥的上报!”每当周武全在联络员微信群里上报情况,群里的社区工作人员便同步做好所有上报信息的核实处理。 周武全趁着吃饭休息的时间与工友们讲起暖心驿站和民情联络员机制,鼓励大家入群,成为民情联络员。 快递小哥在暖心驿站休息。信息时报记者 何小敏 摄 大沙街道大沙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中心联络站副站长龙玮琪介绍,为了更广泛地汇集民意,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接地气、有温度,依托民情联络员机制、社区暖心驿站及“街道—社区—网格”三级治理架构,中心联络站利用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环卫工人、货车司机等行业人员走街串巷、熟悉社区情况的特点,鼓励各行业群众反映问题线索,扩大民情联络交互圈,畅通信息收集传达渠道。 “小哥们把线索发到微信群,社区能解决的就社区解决,不能解决的,人大代表就出面推动相关部门解决。”龙玮琪说,目前中心联络站已发展28名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担任民情联络员,占民情联络员总人数的一半。 大沙北社区积极联系辖内各类商铺,宣传引导商家为成为民情联络员的小哥们提供优惠服务,目前共有5家商铺参与其中,社区为商家贴上“爱心商家”的标签,实现社区与快递小哥的“双向奔赴”。 2024年8月以来,民情联络员队伍共帮助排查消防安全隐患、市政设施损坏、治安隐患问题90余条,有力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了解,黄埔区人大常委会大沙街道工委还按照实行“收集议题、确定议题、议前调研、议事协商、公开公示、跟踪落实、群众评价”七步流程,制定协商议事规则,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充分表达意见建议,实现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从“做群众工作”到“和群众一起做工作”的转变。通过接待日、二维码平台、邀请参观、研学感知等七种感知形式,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感知具象化、可触达。 每一件小事都是群众所盼,每一个故事都是人大代表担当,每一个个体都能为基层治理发光发热。黄埔区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人大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中的带头作用,努力闯出新时代黄埔人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天地,始终围绕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履职尽责,奋力打造新时代黄埔人大服务发展、服务人民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