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首页 > 议案建议

关于关注眼部“现代病”与“长寿病”高发,加大筛查防治投入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4-11-05 领衔代表: 林浩添 来源: 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 类型: 大会建议 内容分类: 教科文卫 字体:

林浩添


  一、事由

  眼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全年龄段人群的全生命周期。只有眼睛是明亮的,我们才能看到美好的城市、感受幸福生活,因此,眼健康工作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平均寿命延长,对眼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

  生活方式的改变反映在视觉损伤的“现代病”上:饮食结构的改变,使代谢相关性眼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升高。据202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超过1.4亿,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病率为18.8%-26.1%。此外,网络与电子产品的高频使用对眼健康造成一系列影响。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在中国,将近有21%-30%左右的人群患有干眼症,干眼患者数量约为2.9亿人-4.2亿人,平均每5人就有1-2名患者。

  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眼部“长寿病”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都在上升:我国白内障在60-89岁人群中发病率约为80%,截至2021年,白内障患者人数约达1.35亿人,增速为3.8%。另外,我国4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总的患病率为1.5%-3.6%,截至2021年,青光眼患者人数约达2100万人,增速为32.7%。同时,我国50岁以上人群患老年性黄斑病变的比例约为15.5%,70岁以上人群患老年性黄斑病变的比例约为20.2%。

  结合我国国情和眼病疾病谱变化,全社会同关注眼部“现代病”与“长寿病”,迫在眉睫。本提案旨在通过提出关注眼部“现代病”与“长寿病”,加大眼健康投入,推广普及相关眼病知识,实现相关眼病的早知晓、早发现、早治疗,促进保护国民眼健康工作的发展。

  二、建议

  总体建议:加大对保护眼健康的投入(管理政策、相关财政支出、技术研发)

  (一)制订相应规定(管理政策、制订相关的重点研发项目指南等)

  虽然我国医疗政策在不断发展,但社会公众仍存在看病“难”和“贵”的问题。眼部“现代病”与“长寿病”的防治仍给居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及加大资金投入,如药品补贴、医疗保险覆盖等,支持眼部“现代病”与“长寿病”的防治工作,为保护国民眼健康提供政策保障及创造良好环境。

  加大针对眼部“现代病”与“长寿病”研究的投入,制订相关的重点研发项目指南等,鼓励并支持新技术、新治疗方法、创新新药的研发。

  (二)明确监管指标,推广《中国城市眼健康指数》

  由于我国各城市发展不同,不同城市间眼健康水平难以客观评价。因此,建议推广“中国城市眼健康指数”,用于这客观、动态监测与评价国民眼健康状况,及时为政策与干预措施的制订指供参考。

  “中国城市眼健康指数”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基于城市尺度的国民眼健康状况研究及评估,也是全国首个可度量、可比较、可落地的城市眼健康水平评价体系。有利于战略性、系统性、针对性应对我国眼健康发展难题,进一步加强眼健康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医疗服务管理体系、提高重点人群眼健康水平,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项目包括了自然建筑、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眼病防治等4个方面指标体系,通过科学度量客观评价城市眼健康水平,促进城市发展中融入居民眼健康相关政策,为每个城市的眼健康水平进行把脉和提供建议。

  目前,项目初期已覆盖全国37个城市的眼健康数据,囊括了青少年近视、白内障等30余种眼病,建立了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城市眼健康指数评价体系。

  (三)为实施单位与部门制订切实可行的指引

  1、基层、社区医院:筛查+新技术

  目前,“现代病”与“长寿病”在我国发病率高,但尚不能实现相关眼病的早期发现与治疗。各类眼病的晚期治疗,不仅患者视力预后差,也为其家庭、社会带来严重负担。因此,建议推动眼部“现代病”与“长寿病”的社区筛查与危险人群的自我筛查。将白内障、青光眼、干眼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纳入为体检机构筛查项目,使中老年人早体检、相关眼病早发现;通过手机APP眼底照相、远程医疗、远程读片中心等方式,实现眼病数字诊疗介导的下沉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同时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高眼部“长寿病”与“现代病”在基层医院治疗的可及性。通过“对口帮扶”,“造血式医疗援助”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眼病防治水平。社区医院配置专业设备等,使患者能够在社区层面就近获得专业的早诊断和早治疗。

  2、城市规划部门:城市布局

  随着人民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变,居民的用眼环境也发生了改变。户外空气污染及长期的户内用眼都会导致各类眼病的发生率增加。因此,建议改善社会公众用眼的生活及工作环境,减少相关眼病发生的环境诱因。增加公共区域绿化,提高空气质量。同时鼓励企业改善办公环境,例如,调整室内湿度,减少空调和暖气对眼睛的干燥影响,减少干眼的诱因;提供合适的室内工作照明条件及眼部休息的指导,如每工作一小时休息眼睛10分等,减少视疲劳与干眼的发生。

  3、学校:青少年

  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位,早期进行近视防控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眼健康发展。因此,建议启动政府-学校-家庭-卫生机构多级联动的协同机制,以宣教为起点,将行动落实于每日,提高青少年近视防控行动的效能。从课程设置和学校布置等多方面优化儿童用眼“大环境”,强化户外活动、环境绿化等重要保护因素的作用。前移近视防控人群关口,将幼儿园大班及低年级小学儿童的屈光筛查和近视防控宣教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的常规内容。扩大视力筛查转诊范畴,将具有近视发病高风险的低远视储备儿童纳入转诊范围,使相关儿童更早接受科学的医疗评估和合适的近视预防干预。

  4、媒体:宣传方式

  目前,我国还存在社会公众对常见眼病知晓率低,存在恐惧、排除等心理。向社会公众科普相关眼病知识,提高公民对眼病的认识迫在眉睫。因此,建议以“医院”为中心、“媒体”为桥梁,“社区”为对象,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增加全社会健康科普知识高质量供给。利用新媒体运营,打造眼科名专家的个人名片,线上向社会公众进行眼部“现代病”与“长寿病”的科普。优先以短视频的方式,寓教于乐,不仅能吸引中老年群众,也能得到年轻人的关注。利用5G智能眼科巡诊车,医院与社区合作,定期走入社区,线下普及眼部“现代病”与“长寿病”相关知识。通过实地讲解、现场筛查,提高公众对相关眼病的知晓率和预防意识。如筛查出相应疾病,全力打通从社区到医院的就医壁垒,制订规范化流程引导公众前往医院就诊。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粤ICP备1604271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27号  

总访问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