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首页 > 议案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中医药康养城建设,助力越秀老城区焕发新活力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4-11-05 领衔代表: 邱波 来源: 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 类型: 大会建议 内容分类: 财经 字体:

邱波

 

一、案由

(一)越秀区是广州最古老的中心城区。自秦朝在越秀区境内设南海郡治起,西汉南越王赵陀建南越国宫署,南汉国刘龚建广营宫室。自东吴设广州起,历朝所设军事、行政中心均在越秀区域内。 越秀区汇聚了8个朝代2000多年的文物古迹,五羊石像、镇海楼、千年古道北京路、中山纪念堂、五仙观、六榕寺、光孝寺、石室圣心大教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均在该区。越秀区作为广州行政、商贸、金融、文化中心,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特色经济为带动,商贸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中山五路一带是广州最繁华商贸中心和古城文化旅游区,有北京路、海印地区、英雄广场、一德路等一批知名商贸区,有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东风路现代服务、流花会展等商务区。

(二)越秀区具有医疗资源高度集聚的优势。至2012年,越秀区拥有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群、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等20多家三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占全市的30.33%,床位数占30.16%,总诊疗人次数占28.82%,总收入占41.71%。同时,拥有3名中科院院士、50多名国家级杰出学者、110多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千名博导、硕导,汇聚了华南地区大量高层次医疗人才。

(三)越秀区是广州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

1、根据《广州市志》的记载,广州医药文化历史最早的物证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西汉南越王时期。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大量人口南迁,促进广州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并出现医学专著。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葛洪,晋代著名医学家,光熙元年(306年)曾到广州,结识了痴迷炼丹术的南海郡太守鲍靓。鲍靓将自己的女儿鲍姑许配给他,葛洪夫妻就在广州行医救人。鲍姑医术精湛,尤其擅长用灸法。以当地盛产的药材进行灸治,疗效显著。3、广州民间流传,到了唐代,一位叫何泰的广州增城人开了药材铺。其女何秀姑耳濡目染,也擅长医药,常常替人治病、济世救人,被人们尊称为“仙姑”,列入“八仙”,美好传说世代相传。4、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香药之路”:从晋至初唐,广州人对中药的认识和应用还局限于中原医药原有体系,集中于本地药材。自大唐盛世后,广州崛起为世界性港口,1.4万公里的“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出发,经南海直抵西亚。中国进口的商品,除宝石、犀角、珍珠外,还有一大类是香药,其中苏合香、乳香、沉香等尤为突出。因此,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又称“香药之路”。5、明清到20世纪初,崛起与兴盛。得益于前期积淀,从明清到20世纪初,广州中医药文化崛起,名医辈出,店铺林立,成行成市。陈李济、潘高寿、敬修堂等至今熠熠生辉的中华老字号中药厂都诞生在这一时期,并造出追风苏香丸、川贝枇杷膏等一大批广州良药,体现了广州人同心济世、救人于危的人文精神传承。

(四)越秀拥有中国最大的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位于越秀区大德路的广东省中医院始建于1933年,迎来建院90周年。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中医医院之一,90年来,广东省中医院见证着我国近现代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历程。1913年,省港药材行及广东中医药两界决定成立“中医药学校省港筹备处”,公推广东近代著名教育家暨中医学教育家卢乃潼担任筹办处主席,以资责成筹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24年9月15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正式开学。卢乃潼担任首任校长,并确立办校思想“上医医国,先觉觉民”。1933年,广东中医院举行落成开幕礼。医院设留医部,为广州首创。医院位于广州市大德路,占地300多平方米,楼高三层,内有大小病房20间,病床30多张,设有各科门诊、药房、治疗室、护理室、煎药室、供应室、太平间等,成为当时较有规模的中医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医医院,发展成为现拥有6个院区、4个门诊部、开放床位近3200张、年服务患者数量连续20多年居全国中医医院第一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这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历史最悠久的中医医院之一,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这里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破冰地,擦亮了打开中华文明宝库之匙

1924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创立

(五)中医药吸引年轻人。文脉流淌于烟火中:一些老字号瞄准年轻人,让广州中医药变得更加时尚。在广州,中医药文化越来越为年轻人所追捧,不仅大健康时尚产品畅销,就连煲汤煮凉茶也成了不少年轻人的爱好。就在这熙熙攘攘的市井烟火中,广州中医药文脉已深深渗入城市的肌理,随岁月流淌,融入日常生活。

二、案据

(一)2017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2016-2030年)〉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在该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中医药健康服务成为推动该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全面建成中医药强省。

(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议,《建议》提出今后5年的重点任务有: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建设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础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保障体系,大幅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

(四)我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系统谋划实施城市更新,制定了《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强化规划引领,相继出台了《广州市城市更新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操作指引》、《广州市城市更新单元设施配建指引》、《广州市城市更新单元详细规划报批指引》、《广州市城市更新单元详细规划编制指引》、《广州市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指引》、《广州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审查指引》、《广州市支持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项目的土地规划管理若干措施(试行)》及《广州市旧村改造村集体经济组织决策事项表决指引》(穗建规字〔2022〕12号)等等,推动城市更新与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环境改善、历史文化保护有机结合,着力激发老城市焕发新活力,努力实现“四个出新出彩”。

(五)越秀区政府发布了《广州市越秀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

(六)越秀区2019年获得广东省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三、建议

(一)争取市委、市政府及省委、省政府的指导和大力支持。

(二)完成“大湾区中医康养城”项目主体策划以及规划设计。

以广东省中医院为核心,对大德路、惠福路、濠畔街、大南路、观绿路、一德路、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建设成为:“大湾区中医药康养城”。

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3afae88b8475000ff9b67a52acebc8b.ppng

主题内涵建设:

1、建筑改造:以公屋为抓手,恢复风貌,建设沉浸式国医街区;挖潜公房,提供中医康养新载体场地公房及历史建筑集中,可为中医康养业态提供载体。

2、空间改造:挖掘背街的空间潜力,打造后街“步行街”与前街“骑楼街”共同建立国医街区。

3、公共空间:以人为本,满足休闲同时,融入沉浸式文化体验感。

4、商业模式:引入传统中医名号,配套提升建筑立面,打造步行街区。

5、交通规划:完善公共交通及慢行系统,倡导游客公共出行。

6、系统和城市家具设计:设计以一个逻辑元素贯穿始终,以统一片区风格。

7、通过微改造,改善老城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公共社交环境。

(三)改造后的中医康养城。

1、观绿路中医步行街:恢复建筑风貌,道路广场化。

2、海珠中路中医骑楼风貌街:重新修复街道风貌,置入与中医产业相关的丰富业态激活街道。

 

3、提升关键路口堵点:医院门口及周边灯杆、电线杆、标识杆过多,标识不明,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放缺乏管理,步行空间拥堵。提升人行过街效率,增加通往一德路地铁站的引导。

4、诗书路小公园,现状:边界封闭、功能薄弱金陵台建筑利用率较低,公园公共空间缺少主题文化功能;改造后:打开围墙,融入中医文化,打造中医论坛城市家具融合中医养生理念、传统园林风格,强化街区主题的塑造。

 

5、惠福西路106号,现状:南濠街门户,形象突出建筑风格独特,形象在街区中具有标志性,具有形成街区地标的潜力;改造后:中医主题街巷特色门户突出街区中医特色,增加街巷入口辨识度。

 

6、海珠中路96号,现状:传统建筑立面破损,现有建筑界面具有激活城市空间、强化街区主题的利用潜力;改造后:引入大型老字号中医馆对建筑活化修复引入国医国药名堂名号,强化传统建筑界面。

 

7、七株榕内街,现状:空间闲置,功能混乱街巷空间适宜,但沿路公共空间闲置,绿化杂乱,单车停放占用运动空间;改造后:中医科普,休闲互动,儿童友好合理区分功能区,设置休闲娱乐儿童友好设置,增设中医科普装置。

 

8、广华道,现状:植被裸露,蚊虫滋生,品质不佳花池内植被裸露,雨天积水蚊虫滋生,铺装破损,街巷品质不佳;改造后:老旧新生,全龄友好拆除花池铺装,增设休憩设施,增设中医文化科普特色。

9、大德路诗书路交叉口广场,现状:品质低无主题广场空间品质较低,缺乏人性化设施,且与街区主题关联度低;改造后:门户广场强化街区主题提升广场空间品质,增加人性化设施,凸显街区主题塑造。

 

10、大德十五巷街巷入口空间,现状:辨识度低,医院门口及周边灯杆、电线杆、标识杆过多,标识不明,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放缺乏管理,步行空间拥堵;改造后:串联历史街巷,大德路沿线巷口注入中医特色,形成中医历史街巷。

 

11、大德路骑楼街步行区域,现状:商铺招牌凌乱城市界面不连贯,商铺招牌凌乱;改造后,商铺招牌规范有序。

 

(四)积极推动越秀立方项目招商引资工作。

位于越秀大德路318号上的原金艺商务大厦,总体量约2万m2,单层建筑面积约1100m2。越秀立方项目由中城投商业+中科新产业+华润国康强强联合,将以生命大健康、生物医疗、数字科技等产业为载体,集办公+健康+生物+医疗器械+人才公寓+中医门诊部+中医食疗馆+会议展馆等大湾区健康管理中心综合体。

C:\Users\Lenovo\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r8xii4kepwug11\FileStorage\File\2023-12\越秀立方项目介绍20230413-2(1)_09(1).jpg

C:\Users\Lenovo\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r8xii4kepwug11\FileStorage\File\2023-12\越秀立方项目介绍20230413-2(1)_10(1).jpg

 

C:\Users\Lenovo\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r8xii4kepwug11\FileStorage\File\2023-12\越秀立方项目介绍20230413-2(1)_14.jpg

(设计图由越秀区提供)

 

(五)中医药康养城内涵建设。

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物联网等现代通信技术,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以“广东省中医院”为核心,引进全生命周期中医健康管理、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智慧健康医养结合以及“名老中医馆”等项目建设。

1、提倡“治未病”理念,推动全生命周期中医健康管理,提高人民健康素质。

2、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建设。

3、继续推进智慧健康医养结合项目建设。

4、推动象牙街“名老中医馆”项目建设。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粤ICP备1604271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27号  

总访问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