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冯翰新
内容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之所系,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是锻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广州作为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之一和率先获批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制造业产业底蕴深厚,发展根基坚实,工业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第一方阵,特别是近年来广州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系统推进“四化”赋能行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蹄急步稳,但仍然存在大量传统企业“不愿转”“不会转”“不敢转”等问题,为此建议进一步强化宣传激励、示范支持和培育赋能,全面加快推进民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一、广州民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状
广州民营制造业企业以中小规模为主,整体规模大但实力不够强,覆盖门类全但质量不够优,分布较为集中但协同协作不够深入,“多而不强、泛而不优”的问题比较明显。经调研,当前广州民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整体处于初中期。从转型程度看,调研的样本企业中有四成(40.51%)尚未实施数字化转型,近半数(48.1%)处在转型初期,仅一成多(11.39%)数字化转型成为常态。从转型目的上看,70%以上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降低经营成本,其次是提升柔性生产能力、打造业务场景。从转型应用上看,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比例最高,达到67.09%;先进数字技术应用偏弱,超四成(41.77%)企业仅应用OA和简单的信息系统。流程上,财务环节(63.2%)的数字化转型应用最高,但生产作为制造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其数字化转型应用仅有24.05%,是研发的一半。从转型路径上看,在已经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中,七成是自主探索,依托集群平台带动的不足两成,企业核心业务数字化水平低、关键软硬件供给受制于人,缺人才、缺平台、缺资金的困境明显。
二、广州民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存在问题
(一)“不愿转”,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不足、意愿不强
大多数传统行业的制造业企业形成了路径依赖,主要沿用老办法在市场竞争中打拼,求变求进的开拓性不够,拥抱数字化转型浪潮的主动性不够。调查显示,不少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还存在误区,简单地认为把生产流程和办公流程搬到线上就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对设备联网和数据采集的认识不够,对数字化转型需要系统化变革的认识不够,没有看到数据背后的价值。
(二)“不敢转”,对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和成效有所担忧
数字化转型的周期长、投入产出比难以预测、每个企业的转型路径不尽相同。对于单个制造业中小企业而言,一方面缺乏资金支持,制造业企业利润率较低,且非常依赖持续投入来扩大再生产,很多企业多年来积累的利润,很大部分又投入到厂房扩建、生产线更新中,积累的净利润并不多,融资相对困难,对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投入有所担忧。另一方面也对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用什么”“怎么用”“谁来用”等关键问题缺乏了解,导致企业难以形成进行全面数字化转型的积极预期。
(三)“不会转”,数字化转型的合力不够
一方面数字化转型相对一般的转型升级有其复杂性和独特性,因行业因企业而异,探索成本高,前期投入大,需要各行业有实力的头部企业先行探索或者企业抱团探索。另一方面超半数企业反映缺乏数字化转型的复合型人才,尽管部分企业采取内部培养、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构建数字化人才体系,但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成本负担较重,效果并不理想。
三、推动广州民营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立足“不愿转”的问题,加强宣传和激励,凝聚转型共识
1.强化统筹推动。每年高规格举办一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会,期间,选树表彰一批数字化转型发展典型与标杆企业,并组织开展现场观摩、专场研讨、媒体专栏推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发布和解读一批覆盖规上工业企业、传统中小制造业企业、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的数字化转型“政策工具包”;支持一批制造业龙头企业与华为云等优质服务商合作打造一批“灯塔工厂”、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2.强化宣传带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发挥商协会优势,围绕行业数字化转型主题,定期举办数字化转型专题讲座、政策解读以及组织知名制造业企业走访、行业上下游交流“伙伴日”等活动。
3.实施数字化转型倍增行动。针对大多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不高的问题,征集工业园区十家、规上工业企业一百家、中小制造业企业一千家,自愿报数字化转型程度倍增方案和支持诉求,经过评审后可行性高的,分层分类建立联系,在要素方面予以支持,探索财政资金“集中支持”方式,先集中支持各行业有主动转型诉求的企业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助力企业、园区的数字化转型倍增目标加快实现,并将财政扶持相应的权益在推广应用中用于降低中小企业应用成本,逐步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
(二)立足“不敢转”的问题,加强示范和支持,降低探索成本
1.加强常态化跟踪服务。加强“政府+协会+智库+企业”服务机制建设,推广海珠区首席服务官、花都区暖企专员等经验,搭建政企直通车服务,支持和激励行业商协会发挥“网格联”作用,联合龙头企业聚焦行业数字化转型共性问题开展调研并提出对策建议,推动得到关注和解决。
2.加强融资支持。增加专门支持民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金融服务供给,创新银行金融信贷服务产品,推动设立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数字贷+贷款贴息+贷款风险补偿+数字化转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全链条金融工具。推进“百名行长进千企”活动,精准推出“一批接地气的惠企信贷产品”,提升融资效率助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各类平台探索开展基于生产运营实时数据的信用评估、信用贷款、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通过风控体系优化、增信赋能、投贷联动等方式拓展企业数字化转型资金来源并降低转型成本。
3.加强人才支持。每年面向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的民营企业开展100名数字化转型人才评选,发放人才“绿卡”,全额返还年度缴纳个税。根据对广州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贡献,建立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匹配优质学位和就医便利的机制,并适当放宽人才绿卡的年龄限制和户籍积分入户门槛等条件。对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引入优质生活配套设施给予倾斜支持,鼓励适度超前配优配强,加强人才公寓配备,帮助引才留才。
(三)立足“不会转”的问题,加强培育和赋能,集聚协同发展
1.构建双线培育体系。一方面大力培育深度参与生产和流通、为中小企业提供基础设施运营、数字科技服务类实体型平台企业,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和龙头国企作用,参与产投联动,运用“招投联动”等灵活招商方式,大力引进数字化转型服务业头部企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或平台给予总部企业奖励或资金补助,在用地、人才公寓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另一方面鼓励支持希音等产业链“链主”企业及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牵头组建数字化转型联合体,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个性化+全流程+滴灌式”精准服务,重点问题协调专责部门及时解决。
2.实施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计划。一是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最优质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提供权威的数字化转型咨询诊断服务,并以团购形式引导服务商给予优惠。二是联合一批数字化转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空间、转型标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鼓励中小企业“看样学样”。三是借鉴产业创投机制,由地方产业引导资金和链主企业各投入一定资金作为优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基金,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将产业引导基金退出时的那部分收益让渡给链主企业,使链主企业投一份钱获两份收益,地方加快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而待转型企业也能得到更多资源扶持,提升数字化转型效率,形成多赢局面,既提高本地链主企业以投促转的积极性,又形成利益、风险共担的良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