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首页 > 议案建议

关于进一步加强长者饭堂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4-11-05 领衔代表: 曲英 来源: 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 类型: 大会建议 内容分类: 社会建设 字体:

曲英

  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民生工程,是支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不久前,民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经过近几年各部门的努力,广式养老服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长者饭堂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广州市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更是在全国全面推广。长者饭堂作为广州市养老服务的品牌特色,一直受广大长者的欢迎和好评。随着广州市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群众对多元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现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待广州市长者饭堂做得更好。

  一、当前现状

  自2016年起,广州市一直在探索长者饭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截至目前,广州市已经建有长者饭堂1274间,实现镇街村居的全覆盖,目前,基本是以中央厨房为主自建厨房为辅。

  根据广州市社科院2022年8月在黄埔区针对养老的调研数据显示,老年人对颐康中心服务需求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65岁定期免费体检”(42.8%)、“助餐服务”(24.0%)、“文化娱乐教育”(22.1%)、“精神慰藉”(19.3%)和“高龄独居巡视探访”(18.4%)。这也说明长者饭堂在老人认知度和需求都非常高。

  二、存在问题

  (一)指导长者饭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有待完善

  目前广州市长者饭堂大多数以企业的中央饭堂配送为主,因为只服务于老年群体,加上各种成本,存在盈利不足,再加上长者饭堂的公益属性,又决定它是一个微利行业,面临着建设动力不足或难以持久这样一种压力,针对这一问题,政府也一直在寻求解决方案,长者饭堂在满足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基础上,根据自身承载能力和周边群众需求,逐渐面向社会全年龄段的居民开放,演变为“社区饭堂”,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利润,但是目前政府在针对办理社区饭堂上的指导、扶持政策还不足。

  (二)部分长者饭堂长期选址规划仍有困难

  目前大多数长者饭堂设立在村居原有的星光老年之家、文化室、祠堂等场地,场地设施老旧、适老化改造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少部分长者饭堂依托颐康中心的场地,而颐康中心面积有硬性要求,但是除公建配套和老旧厂房改造外,以租赁方式或共建方式开展的颐康中心未来仍可能面临因租赁期满而重新规划选址的难题,那势必会影响长者饭堂的运营。而社区饭堂的建设即要考虑到老人的便利性、特殊性又要考虑市场的需要,选址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三)长者饭堂运营管理、服务质量问题

  目前长者饭堂供餐的主要形式是中央厨房、自建厨房和部分高校、企事业单位饭堂。中央厨房配送存在配送距离长导致餐品新鲜度下降,影响口感,固定211的配菜模式不够多样化,缺乏个性化,致使很多老人体验过后可能失去新鲜感了,就不愿意再吃了,且配餐服务的时间不够灵活,而且配餐一般是饭盒形式,老人拿了就走,缺少了那种凝聚和谐的氛围。

  自建厨房形式满足了老人对“饭热菜香人热闹”视觉、听觉、味觉的要求,但是对建设和运营、人员要求比较高,成本更高,如果就餐老人达不到一定数量,则难以为继。

  高校、企事业单位饭堂无论是在地域或人员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长者饭堂的运营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服务质量不稳定。一些地区的饭堂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管理不规范、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影响了配餐服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老年人消费意愿不强,养老服务消费市场尚未成形

  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消费能力以及消费结构直接影响长老饭堂的运营绩效,目前除民政兜底人群免费外,广州市户籍老年人政府每人补贴3元,部分区针对80以上老人也会有额外的补贴。在大部分老年人的观念中,养老服务由政府提供就应该免费,一旦提及收费,潜在需求就会被抑制。所有还是有部分老人宁可在家随便吃点,也不愿意出自费的一部分钱。

  三、长者饭堂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在长者饭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只有进一步统筹安排规划、深化多方结合的服务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合作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准、实施标准化建设、加强监督以及激励培育人才,才能进一步形成长者饭堂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党建引领,统筹安排颐康中心规划设计

  一是坚持把长者饭堂的建设作为党和政府重要民生工程。按照“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志愿助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力量运营为主”的方式扶持长者饭堂建设。建立财政、卫健、工商、民政、住建等部门联动机制,在决策、协调、执行各层面,建立衔接顺畅、高效运转的体制机制。二是坚持社会力量参与为主的发展思路。持续发挥政策红利,将准入规范、程序简化、优惠政策落实、创造宽松发展环境等作为政策优化重点,鼓励和引导多元优质的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建设。三是长远考虑长者饭堂承接与选址问题。“长者饭堂”的选址,可以依托现有餐饮企业,或整合利用现有的頣康中心(站)、党群服务中心或闲置国有资产、集体产业等进行提升改造并厘清产权责任。如果是租赁方式的长者饭堂或者颐康中心与党群服务站、社工站等场地,则对评估合格的运营机构采取优先续约或加分激励的方式稳定经营预期,使社会力量愿意长期参与到广州市养老事业发展。

  (二)深化多方结合,鼓励社区饭堂的试点建设

  一是加强长者饭堂与颐康中心深度合作。颐康服务中心,不仅为老年人就近提供日间照料、文体康乐、助餐配餐、居家上门等基本服务,同时还可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援助、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等拓展服务。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则是大部分都是依托颐康中心建立送餐志愿服务队伍,提供送餐上门服务,而且随着颐康中心各方面的完善,长老饭堂还可以共享老年人健康档案信息,降低为老服务成本,所以要利用好这些优势,不但照顾到老人吃,更要关注到老人精神生活和文体娱乐等方面。二是加强养老机构、高校、企事业单位运营长者饭堂。盘点区以及各街道资源这方面的资源,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机构饭堂利用其原有设备和人员优势合作运营长者饭堂。要形成与这些机构深度合作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这些机构单位在为老服务特别是长者饭堂的优势。三是鼓励社区饭堂的试点建设。社区饭堂是有公益属性和发挥便民功能也是对市场餐饮的补充,各区或者有条件的街道可先行试点。对于餐饮行业来说,市场经济核心是企业盈亏理念,社区食堂当属于公益性性质,但由于主要服务面对全体居民,不仅要解决部分老年人吃饭的问题,还要为考虑其他人群的就餐选择,不但要菜品丰富,品质优良,也要考虑到食材采购,人力等运营成本,再者是,社区食堂不是高消费高频次的餐饮消费场所,长此以往,很难支撑起门店生意,建议政府要做好政策上的引导和支持,如给予建设补贴,水电价格优惠、税收减免、房租减免等优惠政策,而社区饭堂的承接者更要以双赢的态度,将用餐群体统筹细分,从而进行饭堂菜品及服务的细分,如老年套餐,居民工作餐,素食套餐,特色套餐等。量化人群市场,长者饭堂的用餐人群数量固定,运营者就基于门店消费数据的维度的全面性、可拓展性进行用餐人群量化,如掌握本社区常住居民,居家老人数量等,此外,适度营销可拓展服务范围,供餐方式,如社区外卖等业务,打通中央厨房的共享方式,所在同样区域的几家长者饭堂可考虑共用一个中央厨房,统一运作,发挥价廉质优,健康可口的优势,社区食堂若想长期发展,必将打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才可以运营。

  (三)强化绩效管理,形成长者饭堂长效发展机制

  一是建立科学细致的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激励和约束机制。要抓好“实绩考核”这个牛鼻子,注重服务网覆盖率、普及率的同时,更要看重服务网的供给效率、运行效能和建设效果。探索长老饭堂的评定办法,对不同等级机构以奖代补。二是优化监督评价指标,达到以评促建的效果。加强监管力度,完善对供餐方的评价、整改机制,特别是要确保餐饮企业的食品、消防安全,重视用餐老人反馈的意见,将意见落到实处,不能让整改机制形同虚设。三是做好前期的调研评估工作,使政策指导产出效果。不定期开展长者饭堂可持续发展的调研工作,由政府根据目前工作的铺排、成效、存在问题不定期开展由街镇、村居、承接机构、企业高校、老年人、各年龄段居民的座谈会,听取各方对现行长者饭堂运营,市场运作、服务以及困难和建议,让政府更好地进行政策上的指导和支持。

  (四)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引入新技术和多元化手段

  政府可以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如通过数字化平台提供在线订餐、送餐等服务,提高配餐服务的便捷性和准确性。同时,可以引入智能化设备和技术,提高配餐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鼓励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同时在社会之中争取爱心企业人士的捐款,以此避免一味的依赖财政,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利。

  加强对老年人服务需求的调查,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项目,如依托于长者食堂功能,可以打造食堂加课堂。食堂加书吧等模式,开展反诈知识、智能手机使用、用电安全等各类的课堂,也可以举办书画比赛,花艺等各种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希望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长者饭堂能够全面铺开,遍地开花,让我们的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粤ICP备1604271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27号  

总访问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