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黄宏坤
近年来,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持续提升。但是部分区、镇(街)农村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多难题。
一、当前农村山区教育教学配套设施情况和问题
一是学校规模小且分散。随着三胎政策的开放,学龄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小学的教室出现了严重不足的现象。以增城区中新镇为例,北部福和片区地处山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学龄儿童约1350人,但福和片区仅建有7所小学,并设有4个分教点,学校规模较小,难以满足学龄儿童的上学需求。如福和希望小学大安分教点,位于省道S118线旁,现有规模为6个教学班,却容纳了新安村、简塘村、池岭村、大安村四个村落的学龄儿童,学校课室非常有限,已经不能够容纳更多的适龄儿童。
二是软硬件设施还有待进一步改进。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进行了薄弱学校提升工程,学校面貌得到一定的变化,但是增城区中新镇内较多的学校承担着周边多条村落学龄儿童的教学任务,教学软硬件设施数量不足、破损陈旧、质量落后、未及时添置等问题。如增城区中新镇福和希望小学大安分教点的教学楼离公路近,且没有围墙。因历史原因学校建在省道S118线(平中路)旁边,这条省道是增城区的南北货运交通要道,每天通过的大型货车流量非常大,教学楼与公路的直线距离最近处仅有5.8米,车辆通过时产生的噪音很大,而且震动感强烈,在课室上课的学生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严重困扰着师生的身心健康,对师生出行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分教点场室严重不足,学校于2014年把一间120平方米临时搭建、建筑工人使用过的简易板房改造作为教师办公室、少先队部、心理辅导室、仪器室等场室,现在板房己超过使用年限且破陋不堪,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
三是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引进。农村学校地理位置较远,经济条件较差,生活水平不高,导致很多年轻优质的教师都不会选择在农村学校任教。虽然目前很多学校的语数英等主课教师的配置已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但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课教师的配置还远远不足。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追求全面发展的当下,农村学校在教学基础设施配套、校园环境、教学质量远远比不上城区小学,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导致很多家长不愿意小孩在农村小学上学,争相涌入镇小学,造成镇墟就学压力增大。
二、相关建议
建议广州市政府继续关心山区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为农村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山区小学软硬件环境。教育部门要本着教育公平、教育平等的原则,按照教学配套设施标准尽快完善山区小学办学条件,做好标准化建设;选取合适的位置,扩大小学教学面积或择址另建新校园,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学龄儿童就学需求;及时更换老化的教学设施,给教师和学生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提升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建议在增城区中新镇北部山区新建一所规范化小学(暂命名为:增城区中新镇第四小学),把希望小学大安分教点和继枚分教点并入新建小学,提高增城区中新镇西北部小学阶段办学条件及教学质量,解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为中新西北部未来发展打好教育基础。
二是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要加强对农村小学教师的编制管理,增加乡村优秀教师,提高主课教师综合水平,配足专业课教师,实现优质师资向农村小学倾斜,对为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教师要进行表彰鼓励,着力打造农村特色学校,拉近城乡教育差距。
三是要加强农村山区学校和城区学校的沟通交流,搭建好交流平台,创新教育方式,实现农村教师走出去,城区教师走进来的教学活动效果,帮助教师和学生开拓视野、创新教学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