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首页 > 议案建议

关于强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支撑制造业立市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4-11-05 领衔代表: 梁润佳 来源: 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 类型: 大会建议 内容分类: 教科文卫 字体:

梁润佳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按照《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要求,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2年底,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364.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27.75万人,占比35.01%,提前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

  (一)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基础扎实

  1.职业教育院校众多、体系较健全。全市共有技工院校26所,职业院校41所。5所技师学院纳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2所高职院校纳入国家“双高计划”建设;设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广州)研究中心”“全国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技工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等。

  2.职业技能培训实力较强。全市已建成20个省市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以及2个国家级、25个省市级“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羊城家政基层服务实体化站点实现全市街(镇)全覆盖,全市建成广州职工大学堂校区39个,形成较为完善的覆盖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运行机制。

  3.高技能人才成绩突出。我市在5届世界技能大赛和特别赛上,累计获得7金3银6铜15优胜的佳绩,居全国城市首位。全市121位高技能人才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全市打造首批8家广州工匠学院,创建市级以上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21个。

  (二)注重以市场需求引导职业教育发展

  1.推动职业教育务实发展。职业院校现有高职专业136个、中职专业132个,对接制造业的专业占比分别达到42.1%、45.3%,主要布点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交通运输专业大类。

  2.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技工院校瞄准21条产业链对接合作55家企业,共开设12个大类、164个专业,涵盖200个职业(工种),新开设智能制造、精密加工与检测、移动应用开发、飞机维修等一大批新专业,扶持打造省、市级重特专业161个,精品课程57门。

  3.大力推进新型学徒制培训。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先后推荐两批共175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展项目制培训,培训人数近18万人。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人数居全省首位。

  (三)技能人才工作不断创新

  1.探索完善职业技能评价认定体系。大力构建以企业、技工院校、社会组织为主体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我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备案数量为480家,居全省首位。推进数字技能领域“一试双证”评价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首次实现5个职业(工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对应的21种企业认证证书进行互通互认。

  2.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龙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大企业和学校对在校学生和企业人员开展定制化联合培养培训力度。聚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实体化运作产教联合体建设,着力打造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市域试点的“广州方案”。

  3.支持新领域新业态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注重面向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数字技能领域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就业形态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等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行动,深入开展“互联网+职业培训”。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技能人才工作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对照“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工作要求,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合而不深”,还存在一些困难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全链条”融合机制尚未建立。目前“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尚未形成融合机制。其中,产教融合工作,多停留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初级阶段,形式单一,局限于点对点的融合,即一个学校对接一个企业、一个学科对接一个关联行业等类似的融合形式。校企合作多停留在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实习基地这一环节,属于教育链上较为前端、浅层次的融合环节。

  2.产教融合领域存在局限。一是“产教融合”的资金和项目集中于头部企业、研究型和应用型知名院校。其他有“产教融合”需求的中小企业、技工院校、培训机构难以获得教育链、产业链中的优质资源。二是“产教融合”局限于某些成熟产业领域。目前“产教融合”多见于汽车、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但在新能源、5G应用、生物医药、半导体、芯片等“卡脖子”关键领域布局不够。三是“产教融合”更多局限于本市地域。“产教融合”工作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较少开展跨地域合作,更未能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高度进行布局谋划。

  3.大部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不主动。一是企业对“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缺乏积极性。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更倾向于时间短、见效快、够用就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输入先进技术、共建教学标准、开展实际教学和实施人才评价等方面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不够。二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校企合作大多数停留在协议的层面,合作项目以“短平快”居多,联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优化职业院校培训课程等较少。三是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培养的内驱力不足。企业自主培训以内部职工教育经费为主,以企业新型学徒制补贴等政府补贴为辅,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成本较高,同时面临技能人才流失的压力,主动开展非现阶段岗位(工种)对应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低。问卷调查数据显示,49%的企业没有建立长效技能人才培训制度,76.6%的企业未设专门的技能培训部门,90.4%的企业没有与技工学院、职业学院合作培养技能人才。

  4.机构培训缺乏产教融合的可持续性。培训机构虽是参与产教融合的重要市场主体,但其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导向,不愿意提供培训对象少、利润低、较为偏门的技能培训课程,与行业发展趋势及劳动者培训需求存在一定偏差。同时,部分培训机构依靠短期政府补贴性政策培训生存,缺乏长期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

  三、对策和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和广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相继提出“制造业当家”,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将“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置于10项重要任务之首。为推进“制造业立市”战略部署落实,针对我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化发展存在的困难和短板,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深化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工作。抓住我市作为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第一批城市的机遇,制定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就业和收入分配等激励政策的具体举措,扶持发展一批具有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充分发挥南方电网、南方航空、白云电器、广州数控等国家产教融合龙头企业的作用,加快新能源、5G应用、生物医药、半导体、芯片等“卡脖子”关键领域产教融合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2.推动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制定校企合作发展中长期规划,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合融通,解决校企合作短期、单一,企业不敢长远投入的弊端,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教育。围绕制造业立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瞄准产业用人需求,引进高端企业技术标准、真实项目、技术专家、认证标准和先进企业文化,共同创建长期合作的订单班、特色学院、实训基地等校企合作模式,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产业生态链企业等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共同体,支持企业联合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培养中高端技能人才。

  3.推动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等级认证和执业资格互认。紧扣《南沙方案》和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技能人才执业资格互认,服务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职业技能规范标准建设,逐步扩大“一试双证”适用范围,充分发挥广州市产教融合行业协会作用,建立技能等级认定评价体系,推动“产、教、评”生态链建设。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平台,支持职业教育院校课程向社会开放,引导职业教育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实施驻企送教,为企业技能人才提供继续教育培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师资力量,鼓励企、事业单位技能人才承担职业技能培训教学工作。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粤ICP备1604271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27号  

总访问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