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邱波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海洋经济的新方向,备受关注。广州作为中国的重要沿海城市,应抢抓海洋经济发展新风口,立足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的目标定位,总结和汲取各方成功实践经验,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壮大产业优势,推动海洋牧场产业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广州市海洋牧场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万亿级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基地,走出一条广东特色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科学发展之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实践提供新动力。
现代化海洋牧场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第一要义,通过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增殖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
一、广州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海洋产业基础扎实
广东拥有良好的海洋牧场建设基础,海域面积广阔,海岸线长,海岛数量众多,具备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同时,广州已构建起一条从种业、养殖、装备到精深加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全链条,涵盖了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海洋生物医药业等产业领域。同时,广州市海洋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此外,还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重点企业,如广州船舶、广船国际等,这些企业在海洋牧场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突出
广州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发展基础。广州南沙的邮轮游客增速居全国第一,位列全国货轮产业第一梯队。同时,广州拥有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院所17所,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25个,其在涉海科创人才培养(院校指标)、学术研究(论文指标)、产研转化(专利指标)等方面均有深厚的发展基础。此外,广州还积极联动港澳加速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港口配套条件优越
广州南沙港作为世界著名大港,2022年完成货物吞吐量达6.29亿吨,集装箱吐量达2406万标箱,位居国内沿海港口及国际港口前列,枢纽地位凸显。
(四)冷链物流便捷
广州拥有国内最大临港冷链仓库群及综合性冷链物流分拨基地——南沙国际冷链。通过充分发挥骨干仓储冷链物流基地的产业整合和公共型基础设施作用,依托广州预制菜产业先发优势,聚力打造爆款爆品海鲜食品矩阵,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全链条,将形成岸海接力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总的来说,广州作为中国重要的沿海城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也潜在面临着渔业资源衰退、近海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扎实推进,对海洋牧场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广州应加快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挑战。
二、广州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面临的问题
(一)海洋牧场用海海域权责不清
目前,广州海洋牧场发展特色不突出、趋同性强,缺乏休闲渔业等下游产业开发和产品开发,经营主体基本为政府部门,企业参与度低。究其主要原因,是海洋牧场海域权责不清造成的。
(二)海洋牧场产业化水平不足
目前,广州海洋牧场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企业参与度低、产业链不完整、无品牌化产品、市场不健全。究其原因,一是无积极的市场引导。由于海洋牧场前期投入较大且属于长期效益,缺少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企业参与面难以提升,无法形成成熟市场。二是受有关管理规定和用海权属限制,广州的人工鱼礁区均为生态公益型礁区。
(三)海洋牧场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广州海洋牧场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统筹布局不足,尚未颁布海洋牧场建设规划,与山东、海南、广西、辽宁等地相比,在规划层面缺乏统筹。同时,海洋牧场建设均为养护型,得到的支持还处于建设阶段的支持。由于缺乏相关规范和制度的指引和管理,海洋牧场建成后的管理维护不够完善。
(四)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广州在一些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不能为海洋牧场的高效科学建设和管理提供全面系统的科技支撑。日本核污染废水排海后可能导致相关从业人员失业或收入降低,特别是小型养殖户和海洋装备的从业者。这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并可能影响高精尖人才参与海洋渔业和牧场的意愿。
三、发展广州现代海洋牧场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优化综合管理机制
设立海洋牧场专门管理职能部门,专责海洋牧场发展及运营管理工作,将海洋牧场审批权限进行分级分类的收纳和下放,制定相关指导性制度对海洋牧场建设内容和标准进行明确,加强海洋牧场的检查标准和执法依据。在监管方面,组建海洋牧场综合执法队伍,定期开展资质审查和日常监督,严把海钓基地认定资质,严审海钓船审批标准。同时,加大海钓船非法载运力度强化运营监测,防范安全责任事故,促进海洋牧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水平
一是根据国家已确定的海域功能区划,围绕海洋牧场建设资源养护的主线,推进以海洋牧场区域性综合开发,试点建设海洋牧场观测平台,支持建设一批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休闲渔业和生态旅游相融合、水上平台和水生生物可监测、鱼贝藻养殖立体化的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国家级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加强种业创新链建设。
二是打通海洋牧场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在上游聚集育苗、养殖、饲料等产业建立一体化基地和园区,在下游搭建产品电商营销体系,同时开发餐饮、旅游等产业海陆复合体,发挥广州特色农业和粤菜品牌优势,推进海洋牧场同设施渔业、水产品加工流通、休闲垂钓、旅游观光等第二、第三产业结合,打造完善“海洋牧场+深水网箱、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拓宽海洋渔业场景与海洋牧场模式,推广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发展深远海养殖工船,提高渔产品存储和加工能,完善开发海洋牧场的全产业链。
三是加强龙头企业带动。一方面加快培育类似辽宁省獐子岛集团这种具备全产业链要素整合能力和设计能力的海洋牧场龙头企业,形成强大的示范带动和凝聚作用,提高广州市海洋牧场产业化组织程度。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批特色明显、潜力较大的海洋牧场示范企业,着重发展龙头企业带动集聚作用,完善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产业各方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一体化经营,从而提高产业化程度。
(三)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用有机融合
海洋牧场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要加大科技投入,整合广州市科研院所、高校、相关企业等科研力量,集中优势,推进产学研有机融合,推动海洋牧场建设单位同科研院所、高校有序有力对接,充分调动海洋牧场建设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谋划建设海洋牧场多领域、多层次专门科研队伍,加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海洋牧场污染防治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实现信息互通。开发软件系统用于水质环境监测、鱼类行为监测、生态资源分析等,实现实时在线监测。攻克广州海洋牧场建设和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推动科技创新在渔业领域的应用,提高渔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实现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的转化,提升海洋牧场创新能力,形成海洋牧场综合开发建设的技术模式、产业化示范区和研究基地,夯实海洋牧场建设的技术基础。
(四)进一步健全法规制度体系
一是根据上位法,制定海洋牧场建设发展过程中涉及的项目、审批、运营、管理、产品质量监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建设标准、开发经营范围、生态保护和监督管理职责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二是设置海洋牧场市场准入门槛。一方面要根据海洋功能区划的不同,划分不同的海洋牧场规模及类型。制定规章制度对海洋牧场建设的资金、用海面积、人员数量、安全生产条件等进行规定。另一方面要详细评估海洋牧场建设的可行性,确保海洋牧场建设项目和发展规划科学、可操作。三是从明确海域使用权和投资者利益出发,建立海洋牧场投资方产权保护制度,对海洋牧场建设投资方的资产所有权、收益权、处置权,以法律法规形式进行保护和界定。
(五)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以政府资金引导,鼓励社会资金以协作、参股、融资、合资的形式,投资海洋牧场建设提升海洋牧场财政金融政策精准度。设立“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专项基金”,进一步支持海洋环境治理企业和海洋牧场的融资,优化海洋牧场格局。
(六)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度
一是加强海洋牧场的宣传推介。结合海洋牧场信息化建设,打造广州市标杆海洋牧场展示厅和体验馆,建设海洋牧场科学馆,开放养殖科普功能区,增进公众与海洋牧场的互动,提高养殖透明度。
二是提升民众的海洋生态意识。通过微信、微博等渠道加强生态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加强海洋污染科普宣传,提高大众对核污染和食品安全的认知。加强对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个人和企业的监督和处罚,同时按照生态经济学理念定期对生态环境进行指标考核,坚决遏制破坏海洋环境的行为。
三是积极调动参与海洋牧场建设的主动性。海洋牧场建设以公益性为主,由政府主导建设和管理,管护主要依赖地方渔业、渔政等部门,因人力、物力有限,后续管理效果不佳。应积极引导渔民以合适方式参与到海洋牧场的建设和管护中,并充分保障当地渔民的权益。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等方式,积极引入有实力、有担当的企业投入到海洋牧场的建设、开发和管护中。
(七)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及产品安全监测
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核废水扩散的挑战,建议构建海域辐射长期监测机制,加强与香港、澳门的合作,实现海洋环境数据共享。建立大湾区海洋放射性物质监测指标体系,包括监测核辐射物质和相应指标。加强进口海洋食品监管,定期抽检渔业产品,特别关注日本地区食品经转口改变来源的情况。优化海洋牧场与海洋渔业空间规划,包括近岸海域和远洋海域的布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