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陈武
一、案由
非遗传承的意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防止文化的流失和消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非遗传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载体,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世界文化的中国主张,让世界认识中国,做好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部分。但非遗教育存在不均衡现象:
(一)一些中小学通过非遗课程、校园文化活动、校外实践、数字化传播、校园社团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非遗,对非遗教育产生一些积极影响。当然,这样的学校覆盖比例仍然比较低,其教育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有待加强。
(二)非遗资源利用不足。广州的非遗项目虽然数量较多,非遗资源过于分散,资源整合和共享不足,缺少体验感,趣味性不足。其产业发展滞后,许多传统非遗项目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和社会环境,部分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和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更导致非遗项目的活力和创新性不足。
二、案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该法于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原则和保护措施,规定了非遗项目的申报、评估和认定程序,强调了非遗传承人的权益保护,并提出了非遗保护的法律责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进一步细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制度,明确了非遗保护机构的职责和权力,并规定了非遗传承的奖励和补贴政策。
三、建议
(一)让广州市的青少年深度认可非遗文化
1.明确意义。掌握非遗项目是孩子成长的需要。2023年12月2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浸润行动的通知》(教体艺〔2023〕5号)发布,要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学生掌握1-2项非遗艺术专项特长是重要抓手。
传承非遗文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作为一线城市,当前广州的中小学生必将成为广州市城市发展的主力军,了解广州、热爱广州、留在广州、推介广州,记住“乡愁”,非遗将成为重要载体。
2.加强宣传。完善数字化传播,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公益宣传等,将非遗技艺的传承过程记录下来,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遗,推动非遗传播日常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培养青少年对非遗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成为传承和弘扬非遗的中坚力量,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行者,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健康观审美观。
3.完善载体。一是建立广州市非遗传承顶层设计,丰富落实全市青少年掌握非遗艺术资源,含非遗演出、非遗展览、非遗体验基地等,满足全市中小学体验需求。二是简化广州市内以班级为单位工作日预约、参访非遗研学基地手续,全面铺开非遗校外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的制作过程,加深对非遗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非遗,感受非遗的魅力。三是优化志愿服务体系,让非遗成为共青团志愿服务的重要载体,更让志愿者成为班级非遗文化的传播者、先行者。四是强化非遗师资队伍建设,让其成为向学生传授非遗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士,通过系统课程或校园文化活动送非遗进校园,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学习非遗知识和技能,打造非遗特色。
(二)让广州非遗文化成为旅游主线
“食在广州”享誉全球,但广州不应该只有美食,应该有更让人留下记忆的“非遗”,更让它成为爱广州的理由。而且,非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给广州旅游业开辟新的路径,有助于推动文化交流和文化旅游的发展,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建构广州非遗文化旅游线路
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启动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征集活动,征集包括非遗研学游、体验游等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作为千年商都、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广州市应该依靠广大市民策划建构若干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2、完善非遗景点建设。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用于景点的保护、修缮、开发、运营。非遗景点应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如交通、住宿、餐饮等,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高端发展非遗旅游产业,提升游客非遗旅游体验。
3、完善非遗展示体系。将“网红”非遗景点与周边非遗景点串联起来,建立非遗景点群,通过宣传和推广,形成一条合理的旅游线路,确保游客能够充分了解和体验广州的非遗文化和特色。重视非遗文创开发,形成有特色的文创纪念品。
4、促进非遗项目的产业发展。加强对非遗传承人和技艺的保护和培养,提供专业+兼职就业机会,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为非遗项目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性。
5、营造浓厚的全社会的非遗氛围,提高市场认可度,形成广州名片,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广州的非遗文化和特色,形成产业发展,孵化产业项目,形成经济效益,促进为非遗项目良性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