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丘育华
一、事由
据《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而截至2023年底,广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00万,占比为19.38%。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懂科技、爱时尚、有活力、重品质的老年人将推动养老需求和消费结构更新迭代。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发布,这是国家出台的首个专门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文件。预计2024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9万亿元,智慧养老市场规模约为8.2万亿元。银发经济的范畴非常广泛,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也带来了巨大商机。广州应如何抓住“银发经济”的发展机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建议
(一)因地制宜发展市区养老院
提及养老,首先想到的会是养老院。养老院是“银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很多人趋向选择的一种养老服务。比起郊区的养老院位置偏远出行不便医疗服务缺乏等问题,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市区的养老院,然而,目前无论公立或私立具备完善配套和规模的市区养老院都一床难求。
建议可以从越秀、荔湾、海珠等老城区的旧改项目出发,将一部分旧改区域规划为养老院建设,如五羊新村旧改就可以重点发展养老项目,并且选址的五公里范围内应设有至少二甲医院,保障养老院的及时医疗服务。同时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和引入社会资本经营如保险公司等有序进入,参与到养老院的建设中,增加有限空间的利用率,可完善养老院的内部构造和设施,合理设计空间结构,引入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养老设备,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尽可能放置更多床位,让更多的有需求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市区的晚年幸福生活和养老服务。
(二)居家养老的高质量发展
如今的老年人更愿意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居家养老,享受家人朋友的陪伴。居家养老模式不仅可为老人营造了一个能够维持原有的生活习惯与日常规律的熟悉且舒适的生活环境,对维护其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同时还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节约了家庭在养老活动上的开支,解决养老院床位不足等问题,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精准发展社区养老产业。居家养老,首先要做好“居家保障”,人社局、街道、居委等相关部门可通过数据共享,分析辖区内老年人的分布情况,通过实时数据情况与有资质具一定规模的养老相关企业合作,成立“社区养老服务站”,站内配备具有职业证书的护士和有经验的护理人员为所辐射范围内的老人提供基础的咨询服务、体检服务、配送服务和“半小时”上门医疗服务等基本养老服务保障。
“居家护理员”培训产业。目前老年人的居家护理主要依靠家人或通过家政公司聘请“家政人员”,外聘的“家政人员”往往没有经过正式的培训,在老年人护理方面缺乏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同时,人员流失率也非常高。专业的“居家护理员”作为目前社会上的稀缺资源,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可向在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专门的“养老居家护理”专业,或允许通过资质评估的相关企业、机构设立“护理培训”学校,培养专门的居家人老陪护专门人才,并在通过考试后发放从业资格证,再由民政局下辖单位或指定的企业推送给有居家养老护理需求的家庭。解决居家养老护理难题的同时,实现养老护理人力产业的发展。
(三)扶持适老化产品生产企业
适老化产品是发展“银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老年人衣食住行医各个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对适老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如居家养老所需的防滑地板、墙边扶手、紧急呼叫器等安防设施,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智慧养老相关产品等,产业覆盖面之广。其中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空间更是巨大,覆盖了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居家监测设备、智能康复辅助器具、智慧健康医疗服务、养老大数据服务等多种产业,产业链涉及通用器械制造、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传感器等多是当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和新兴行业相关。
政府可通过专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推动适老化产品的创新与发展;重视适老化产业的人才培养,通过促成校企联合等方式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和研究,培育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适老化研发生产的专门人才并输送到各个对口企业,帮助企也精准匹配人才的同时,还可解决就业问题;加大“银发经济”产业的推广宣传力度,加强对适老化产品的政策扶持,鼓励企业进入适老化产品赛道,助力建立产业联盟平台,以骨干企业带动培育新兴企业,实现以老带新共同发展。
适老化产品目前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把握无限的市场潜力,促进适相关生产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助力推进本地区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四)丰富“银发”文体服务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消费结构也随之改变,新一代老年人渴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兴趣爱好广泛,愿意参与旅游、学习、社交、文娱活动,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且更有财富和能力来进行消费。
一些以在校生、年轻人为主要目标对象的如培训、社交、旅游等精神文化服务类行业,可以率先适应当前“银发经济”发展,进行产业微调,推出“银发”适用的相关产品。如丰富老年文化娱乐产品,推出适合老年人的文化演出、艺术培训等活动,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拓展老年教育市场,发展老年大学、社区课堂,提供老年人适用的培训课程,如针灸推拿、膳食疗养、琴棋书画、乐器音律等;与居委、街道等相关部门合作开展社区娱乐服务,在社区内开展各类文娱活动,方便老年人就近参与,增强社交互动;开发康养旅游产品,设计融合疗养、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康养旅游线路,如温泉疗养、森林养生、慢城体验等,满足老年人的健康休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