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立法专版 > 立法意见征集 > 正在征求意见的法规草案

关于征求对《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意见的公告

时间:2020-10-26来源:法制工委作者:法制工委字号:

《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已经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二审,拟于2020年12月下旬进行三审并表决。为贯彻民主立法原则,广泛听取民意,做好该法规案的审议工作,现面向社会公众征集对《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欢迎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也可登录“广州人大立法”官方微博发表意见和评论。征集意见和建议的截止日期为2020年1120(星期五)。

邮寄地址:广州市东风中路296号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邮政编码:510030

传真:020-83232962

电子邮箱:gzsrdfgw@gz.gov.cn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2020年10月14日


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

(草案二次审议稿﹒稿)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科技人才

第三章 科技经费

第四章 成果转化

第五章 知识产权

第六章 创新环境

第七章 区域与国际合作

第八章 服务与管理

第九章 附则

 

 

第一章    

 

第一条 【立法目的】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科技创新的人才激励、资金扶持、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环境建设、区域与国际合作、服务与管理等及其相关活动。

第三条 【科技创新体系】本市发挥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多元化主体的作用,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政府职责】市、区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科技创新促进工作,将科技创新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贯彻落实促进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制度和机制。

第五条 【部门职责】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科技创新促进工作的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并组织实施本条例。

发展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审计、卫生健康、国有资产管理、规划和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税务、商务、金融、知识产权等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实施本条例。

第六条 【政策协调机制】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技创新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加强政策的协调审查,增强部门之间、市区之间政策的连贯性和协同性,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促进科技创新措施有效落实。

第七条 【科协的职责】市、区科学技术协会应当根据章程的要求,积极参与市、区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和规划的编制,向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科技创新动态分析报告和政策建议,在促进学术交流、推进学科建设、科学技术普及、培养专门人才、开展咨询服务、加强科学技术人员自律和维护科学技术人员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作用。

第八条 【社会参与】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学术团体、行业协会、基金会、企业等组织和个人开展下列活动:

(一)参与科技创新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技术标准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等;

(二)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三)通过设立科学技术奖等方式对科技创新进行奖励;

(四)提供信息、中介、研发平台、知识产权促进与保护等科技服务;

(五)其他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活动。

第九条 【人大监督】市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市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和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使用等情况。

 

第二章 科技人才

 

第十条 【人才规划】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主体科技创新的实际需要,制定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规划,打造全球人才高地。

市人才工作部门应当会同科技、人力资源等行政管理部门编制高端和紧缺人才目录,并定期向社会发布。

第十一条 【人才工作机制和财政投入】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工作机制,实施广聚英才计划,加大培养、引进科技创新人才的财政投入。

第十二条 【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支持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领军团队来穗发展,给予人才工作经费和项目资助经费。

本市重点引进和培养下列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领军团队

(一)基础科学研究或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研究领域的国际顶尖战略科学家和科学家团队;

(二)开创战略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三)科技金融、科技中介、知识产权运营和保护等科技创新高端服务业领域的人才和人才团队;

(四)经市人民政府认定的,对我市科技创新创业或者产业发展具有战略引领推动作用的人才和人才团队。

市、区人民政府对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采取聘请科学顾问、咨询专家等方式发挥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领军团队作用的活动,可以给予资金支持,对符合规定条件的人才可以给予相应的人才待遇。

第十三条 【培育青年创新人才】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持青年创新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育青年创新人才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对符合条件的青年创新人才开展的研发活动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第十四条 【高校人才培养】本市鼓励、支持高等学校对学科专业实行动态调整,推动与本市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促进交叉学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市鼓励、支持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加强创新创业培训。

第十五条 【技能人才】本市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本市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支持高等学校、职业教育院校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支持职业教育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创新企业人才培养模式。

本市支持企业开展职工在岗教育培训,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青创先锋工作室等。

第十六条 【人才评价】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同行评审,构建用人主体发现、国际同行认可、大数据测评的人才遴选机制。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科技人员的考核评价和技术职务聘用制度,将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产业化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和技术职务聘用的重要依据,支持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院、大型企业等用人单位自主开展职称评聘和人才认定。

第十七条 【校企人才流动】鼓励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科技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到企业兼职兼薪。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可以设置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引进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员兼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科技人员兼职期间,应当就兼职期限、保密内容、知识产权保护、收益分配、后续成果归属等与单位进行约定。

第十八条  【人才服务】 市人民政府对非本市户籍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实行人才绿卡制度,享受市民同等待遇。

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设立、项目申报、科研条件保障、出入境、户口或者居住证办理、住房保障、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安置、购车等方面,应当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便利条件和服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金融机构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投资、贷款、保险等金融服务,搭建创投机构与创新项目对接平台,探索设立人才科技创新基金。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设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大数据平台,构建全市统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智能化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

第十九条【人才退出机制】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科技创新重点人才项目监测考核和绩效评估,实施人才退出机制。

因入选人才项目的人员未尽到勤勉尽责义务导致科研项目中期考核结题验收不合格,或者存在科研失信行为的,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人才工作部门可以要求整改,对其作出退出经费资助或者人才项目的决定,取消相关称号,部分或者全部收回资助,相关人员按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申报重大人才项目。

 

第三章 科技经费

 

第二十条 【科技经费投入】本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经费投入体系,提高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强度。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财政科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财政科技经费投入。

市人民政府设立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活动。

第二十一条 【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市人民政府应当完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经费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机制,保障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加大财政性资金对基础前沿、社会公益、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集成等公共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

第二十二条 【企业经费投入】市、区人民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科技经费奖励、科技金融等方式,支持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第二十三条 【国有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引导和督促,并将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技术创新成效以及知识产权产出与应用等纳入经营业绩考核。

第二十四条 【落实企业税费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等企业按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享受相关税费优惠。

税务机关应当会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落实国家促进科技创新的相关税费政策,提供办理减免相关税费的咨询服务和指南,提高税费服务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税务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开税费法律法规、税费优惠政策、办理减免税费的种类、条件、程序、期限以及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办理减免税费的情况。

第二十五条 【科技创新基金】本市加强科技创新基金体系建设,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培育等方式,建立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并购重组期投资的基金体系,完善科技创新基金退出机制,支持私募股权投资二级市场建设。

市、区人民政府可以设立投资引导基金并足额出资,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符合本市城市战略定位的科技项目。

本市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科技创新创业领域,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在本市设立总部、区域总部、分支机构,或者与在穗机构共同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开展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并购重组期投资活动。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国有投资基金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并购重组期投资机制和符合科技创新创业投资规律的国有资产绩效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国有投资基金对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第二十六条 【政府金融服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财政有限补偿制度以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等方式,充分发挥现有政策性担保资金的作用,扶持担保机构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担保。

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金融工作部门与金融机构建立科技创新政策及信息沟通机制,定期发布科技企业及高新技术项目情况,鼓励、引导金融机构设立为科技企业服务的分支机构或专营部门,提供适应科技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第二十七条 【科技信贷】本市鼓励商业银行建立聚焦科技创新企业信贷服务的风险控制和激励考核体系,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预期收益质押贷款、高新技术产品订单贷款等适应科技创新创业需求的融资业务。

本市鼓励商业银行结合科技创新企业特点,依法开展外部投贷联动业务。

第二十八条 【科技保险】本市鼓励保险机构依法开展科技保险业务,创新产品和服务,为科技创新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各环节以及数据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保障,建立科技创新企业保险理赔快速通道。

第二十九条 【地方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可以依法开发、开展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市、区人民政府可以将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的地方金融机构纳入财政风险补偿、风险代偿等范围。

第三十条 【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科技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扶持制度,建立科技企业上市后备库,加强分类指导,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

市、区人民政府可以通过成本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等债券产品进行直接融资。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等满足融资需求。

第三十一条 【科技金融服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建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或者平台,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线上化、智能化、批量化投融资对接等服务

 

第四 成果转化

 

第三十二条 【科技成果本市转化】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支持下列事项,促进科技成果在本市转化:

(一)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

(二)科技成果的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工程化开发以及示范应用;

(三)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建设和发展;

(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培养;

(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三条 【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科技成果持有者可以采用下列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一)自行投资实施转化;

(二)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

(三)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

(四)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

(五)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

(六)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七)其他协商确定的方式。

第三十四条 【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支持力度,创新财政性资金支持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风险补偿、科技保险、投贷联动等方式,支持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第三十五条 【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支持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鼓励第三方评估和定价机构发展,促进交易市场发展,完善交易规则与程序,引导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有序参与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活动。

第三十六条【成果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享有自主处置权、收益分配权,可以自主决定成果的实施、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相关主管部门不再审批或者备案,但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的除外。科技成果转化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

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应当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科技成果的价格。

第三十七条 【成果完成人权利与义务】成果完成人在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后,应当向所在单位报告,并对该职务科技成果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等工作予以配合。成果完成人所在单位对职务科技成果实施转化的,应当告知成果完成人。

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可以授权成果完成人自主转化职务科技成果。成果完成人应当按照本条例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确定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价格,并在职务科技成果处置后一个月内将处置结果报所在单位。

第三十八条 【奖励报酬】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用于在编在职人员的奖励部分,纳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并进行绩效工资总量申报核定,但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基数调控。

国有企业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的支出,计入当年本单位工资总额,但不受当年本单位工资总额限制、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

第三十九条 【科技人员成果所有权或使用权】对于接受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委托项目形成的职务科技成果,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依法享有所有权的,可以以合同约定由科技人员享有所有权或者使用权。

    利用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职务科技成果,项目承担单位可以按照权利与责任对等、贡献与回报匹配的原则,依法赋予科技人员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但不得影响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

第四十条 【产学研合作】市、区人民政府支持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其他组织,采取设立联合研究开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合作方式,合作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

鼓励企业单独或者联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申报本市科技计划项目;对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科技计划项目,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优先立项。

企业申报或者联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申报国家或者省级重大科技项目获准立项、组织单位有明确资金配套要求和配套比例的,市或者区财政部门应当按照配套要求或者比例予以配套;没有明确配套要求和比例的,可以视财力情况予以配套资金支持。

 

第五章 知识产权

 

第四十一条 【知识产权战略】本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引导、激励、保障科技创新的作用,促进重点产业、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市人民政府设立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引导企业加大知识产权投入。

第四十二条 【提高知识产权质量】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实施专利等知识产权质量提升工程,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储备、提高知识产权的价值。

市、区财政资金支持的应用性研究开发项目,应当以发明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高价值知识产权的产出作为项目实施的主要目标。

第四十三条 【专利导航】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支持专利导航产业发展。

利用财政性资金资助的重大科技研发活动,应当开展专利导航工作,对知识产权风险、价值、处置方式进行评估、论证,提出对策、建议。

第四十四条【知识产权合规性承诺】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参加科技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申请科技创新财政资金等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交未侵犯知识产权的书面承诺,并在签订协议时约定违背承诺的责任。

第四十五条 【知识产权服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事业单位、创新平台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信息、培训和辅导等公共服务,引导并协助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风险防范。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支持行业协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为企事业单位和科研人员提供知识产权状况检索、查询、预警等服务

第四十六条 【知识产权保护】本市建立多元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的行政执法、司法审判、仲裁、调解等工作的有效衔接,保障科技创新主体合法权益。

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建立展会知识产权快速保护模式,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展会知识产权境内外协同保护模式。

第四十七条 【知识产权境外保护】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境外知识产权保护协助机制和知识产权纠纷预警防范机制,推动成立知识产权境外维权联盟,开展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调查,制定企业境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引,提升企业和其他组织知识产权境外布局和境外维权能力。

 

六章 创新环境

 

第四十八条 【政策环境】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创新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通过资金扶持、政府采购、信息服务等途径和方式,提高本行政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本市行政区域内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高层次人才享受同等政策待遇。

民营企业、民办高等学校、民办科研机构等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成果奖励、人才评价与服务等方面与国有企业、公办高等学校、公办科研机构等单位享受同等政策待遇。

第四十九条 【产业环境】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和省的战略规划和要求,结合本市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五十条 【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市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充分发挥设施的聚集作用,吸引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重组和优化科技基础条件资源。

市人民政府应当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民营企业、民办高等学校、民办科研机构建设或者参与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新型基础设施,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资金支持。

第五十一条 【空间布局】市人民政府应当优化科技研发和产业的空间布局,支持科技产业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园区和基地建设,支持广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市人民政府和相关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快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建设。

第五十二条 【孵化育成体系】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多元化投资主体投资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对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孵化器新建或者扩建项目,优先安排用地计划指标。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发展奖励等财政性资金支持制度,引导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育成机构科学发展,支持在孵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完善创业孵化功能环境。

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应当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按照市场机制的原则,为进驻企业提供专业孵化、创业引导和持股孵化等服务。

第五十三条 【新型研发机构】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政策措施,通过资金扶持、用地保障、公共服务采购等方式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

新型研发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法人治理结构,聚焦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

第五十四条 【创新服务机构】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引导扶持制度,推进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加大对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研发设计、技术转化、技术服务外包、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

本市建立和推行公共科技服务政府购买制度,委托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提供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技术服务。

第五十五条 【科学素质培育】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推动中小学校加强科学教育,建立激发科学思考、启发科学发现、引发科学探索的启智型基础教育导向。

中小学校应当按照教育部门有关规定,建立课外科学普及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机制,开展多种形式课外科学普及活动。

鼓励中小学与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联合建设创新实验室,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和科学创造活动。

第五十六条 【创新文化培育】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宣传、文化等部门,加大对科技人才、创新企业家、高技能人才以及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力度,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热爱科学、崇尚创新、追求卓越、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五十七 【科技项目容错机制】对财政性资金资助的探索性强、风险性高的项目,其原始记录证明项目承担单位和科技人员已经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仍不能完成的,经项目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该项目可以结题;该项目承担单位和个人继续申请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技项目不受影响。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加强对原始记录的管理,指导、督促科技人员规范、及时、准确做好研究开发、试验等科研记录,确保原始记录客观、真实、完整。

第五十八 【成果转化免责机制】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或者因成果转化后续价值发生变化造成损失,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已经履行勤勉尽责义务,未牟取非法利益,决策和实施程序符合规定的,不纳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对外投资保值增值考核范围,免责办理亏损资产核销手续。

第五十九条 【科创改革容错机制】市、区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人员为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在尚无明确限制的领域开展先行先试而出现过失,或者因政策调整影响而未达到预期效果,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依法不承担责任,不作负面评价,在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和表彰奖励等方面不受影响:

(一)决策和实施程序符合规定;

(二)个人和单位没有牟取私利;

(三)未与其他单位和个人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第六十条 【容错救济途径】单位或者个人受到责任追究,认为依照本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规定应当免责或者容错的,可以向责任追究决定机关、申诉处理机关提出申辩、申请复核或者申诉;有关机关经审查认为符合免责或者容错规定的,应当撤销责任追究决定。

对根据本条例规定不予追究责任的情形,在没有新的追责事实、证据的情况下,不重新启动调查、问责程序。

 

第七章 区域与国际合作

 

第六十一条 【区域与国际合作总体要求】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科技创新区域与国际合作规划,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面向全球的科技创新区域与国际合作体系,支持科技创新主体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科技创新聚集地。

第六十二条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本市应当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全面发挥科技创新合作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先导作用,打造发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的创新共同体。

第六十三条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本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促进创新要素便捷流动,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科技创新的基础建设、产学研融合、平台共建、成果对接、知识产权保护等合作,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第六十四条 【支持开展国际和港澳台科技合作交流】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支持、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通过建设科技合作园区、公共创新平台、合作开展重大科技项目、专利实施许可合作等形式,开展国际和港澳台科技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和技术转移。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和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各类对外科技交流专业机构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科技创新展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开展国际和港澳台科技合作交流工作。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外国和港澳台专家牵头或者参与本市科技创新战略研究、规划编制、项目实施、项目评审和验收等工作。

市、区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外国和港澳台专家、科研机构或者企业按照有关规定承担本市科技创新计划项目或者担任项目负责人。

第六十五条 【跨境科技服务】本市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开展跨境、跨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在不涉及国家安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为开展技术合作、技术贸易,引进、消化和吸收境外先进技术提供服务。

鼓励国际、国内其他地区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在本市设立分支机构,集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合作。

第六十六条 【建立财政科技经费跨境使用机制】本市支持港澳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按照有关规定牵头或者独立申报市科技计划项目。

本市建立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机制,财政科研资金可以直接拨付至港澳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

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和协调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

 

第八章 服务与管理

第六十七条 【规划和计划】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应当包括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目标、投入、重点领域与重点项目、保障措施等内容。

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制定科技创新计划并组织实施。

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和计划,定期向社会公布科技创新扶持项目指南,为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指引。

第六十八条 【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构建多层次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和服务保障体系,采集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技报告、科研诚信等数据信息,向社会提供信息查询、项目申报等一站式公共服务。

第六十九条 【科技创新平台、设备开放共享】本市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研平台等创新平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向社会开放,为其他单位和个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共享服务。

利用市财政性资金购置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其维护和管理责任单位应当向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共享平台报送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的名称型号、应用范围、服务内容等基本信息。

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财政性资金资助的创新平台,以及企业愿意向社会开放的专业技术研究开发平台的技术类别、研究内容、分布情况等基本信息向社会公布。

第七十条 【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市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将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平台优先列入年度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市、区人民政府在用地保障、财政性资金、人才引进、出入境管理、注册登记、信息服务、成果转化、运营管理自主权、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对下列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发展给予支持:

(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

(二)与国(境)内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的联合研究院;

(三)国(境)内外顶尖实验室、研究所、高等学校、跨国公司在本市设立的高水平研究院、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

(四)投资主体多元化、实行市场化运作、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的新型研发机构

(五)其他具有本市优势和特色的科学研究创新平台。

七十一 【项目自主权】利用本市财政性资金的科研项目,科技人员可以在研究方向不变、申报指标不降低的前提下,自主调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科研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项目需要,按照规定自主组建科研团队,并结合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调整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和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负责人应当在结项报告或者相关文件中予以说明。

第七十二条 【经费使用自主权】利用本市财政性资金的科研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总预算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根据科研活动实际需要自主调整全部科目的经费支出,不受比例限制;项目承担人员的劳务费、绩效奖励、非在编科研人员工资等人力资源成本可以从项目经费中支出,不受比例限制。

科技项目经费应当及时下拨给项目承担单位,纳入单位预算进行管理。

第七十三条 【科技经费的管理和服务】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完善财政性科技经费的申请、使用管理和审核机制,向社会公布各类财政性资金的使用范围、申请条件、审核程序等,为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其他单位申请财政性资金提供一站式服务。

第七十四条 【科技项目评审制度】科技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科技项目立项审查、评审结果公开制度以及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问责制度

科技项目可以按照项目组织需要,实行专家评审、专家咨询、以赛代评、以投代评等方式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查制度。专家评审、咨询意见应当作为科技项目立项的重要参考依据。评审人员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公平竞争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开展评审、验收、评估、鉴定活动,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提供虚假的评审结果或者鉴定结论;

(二)泄露申报单位的商业秘密或者技术秘密;

(三)串通申报单位获取非法利益;

(四)其他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评审人员违反前款规定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记入科研诚信档案,并在五年内不得委托其从事科技成果和科技项目评估、验收、评审、鉴定等工作。

第七十五条 【科技项目监管】市、区相关科技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以结果管理为导向的科技项目管理体制,通过部门间监督检查结果互认等方式避免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行政干扰,健全科技项目立项、执行、验收等制度,按照下列要求,对科技项目进行监督管理:

(一)精简科技项目申报要求,整合管理环节,对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已有的材料,不得要求申报人重复提供;

(二)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项和实施周期在三年内的项

目,以承担单位自我管理为主,以抽查方式实施过程检查;

(三)合并财务验收和技术验收,委托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进行综合评价验收。

科技项目的立项、验收情况和过程检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开,但具有涉密性、敏感性等不宜公开的项目除外。

审计部门依法开展科技项目审计工作,加强各级审计部门之间的沟通,采取审计结果互认等方式避免重复审计。

第七十六条 【科研诚信管理】市、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科研诚信管理工作机制,建立科研诚信信息共享机制和科研诚信档案,完善失信行为调查核实、公开公示、惩戒处理等制度。

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主体及其科研人员存在科研失信行为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发现科技人员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科研失信行为的,应当向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记入科研诚信档案。

第七十七条 【科技报告制度与成果信息平台】市、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健全科技报告制度,推进科技成果的完整保存、持续积累、开放共享和转化应用。

市、区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项目的承担者应当向相应科技

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科技报告,并按照规定将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

产权信息汇交到科技成果信息系统。涉密项目的科技报告按照相

关保密规定另行处理。

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健全科技成果信息公开制度,无偿向社会公布科技项目实施情况以及科技成果相关信息,提供科技成果信息查询、筛选等公益服务,对本市科技成果转化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

鼓励利用非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项目的承担者向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科技报告,将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汇交到科技成果信息系统。

第七十八条 【科技创新统计制度】市、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统计机构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统计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的科技创新主要统计指标,对本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

 

第九章   

 

第七十九条 【实施日期】本条例自      日起施行,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2000年9月1日起施行的《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1998年3月1日起施行《广州市科学技术经费投入与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返回顶部打印页面关闭本页